首页>检索页>当前

2018年课程周刊“名师反思录”栏目回顾

小妙招撑起大情怀

发布时间:2019-01-02 作者:本报记者 杜悦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为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的品牌栏目,“名师反思录”在2018年依然遵循严格的遴选标准,同时力争有所改进与创新。在这一年中,我们筛选的8位名师,都是教学的中坚力量,他们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既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又有各自的教学探索与独到的教学方法。换句话说,既重视道又重视器,是这些名师的共同特点,他们普遍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与思维品质的培育,力争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同时注重从学生需求与学科特点出发,从小的教学改进入手,循序渐进,扎实而有效地实施教学改革。他们的教学创新,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些名师在各自长期的学科教学实践中,探到了哪些独家“武林秘籍”。

探寻更为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核心素养或者人文精神的培育近年来早已成为人所共知的教学目标,但为什么有的教师做到了,有的教师依然“一纸空文”?名师给我们的回答是,要找到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精神培养之道。

浙江省杭州师大附中朱世光,注重通过具体的人和事让学生感知人文精神。他认为,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明白做人的道理。他经常向学生推荐历史人物传记,让学生从伟大人物的传记中,去感悟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去感悟人生的创造之美,去激发和推动学生追求比生存本身更高远的东西。为了加深学生的认知,近年来他还开展了问卷调查、质疑辩论、古迹考察等实践活动。每一届学生入校学习之初,朱世光都会设计一系列与历史学习有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朱世光还曾经组织学生参观浙江省和杭州市历史博物馆、茶叶博物馆、丝绸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还实地考察了南宋官窑遗址、岳飞墓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从活生生的文化与历史中,获得了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感悟和体验。

同样作为历史教师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实验中学方毅宁,努力通过拓展性课题,带领学生感受人文情怀。2018年1月,师生共同观看了电影《无问西东》,2月参观了昆明西南联大旧址。她开设的“西南联大的背影”一课,以“镜头下的西南联大”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开展课堂观察、讨论活动。课堂上选择24张西南联大的老照片,按主题每四张进行不同组合,学生们分组观察老照片,通过观察照片可以感知出许多细节,以历史细节为依托学生得出结论:校舍简陋,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崇尚真理,追求真知;笃学勤教,坚韧不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得到了人文情怀的浸润。

引导学生经历思维提升过程

有了明确的目标追求,还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教学过程。这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习情境、学习材料、教学环节还是教学形式等,都应当紧紧贴着“发展思维”的目标,并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而各尽其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浙江省海盐县教育研训中心顾志能常常选用或创设蕴含较强思考成分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愿望,促使学生深入探索。在教学环节方面,他常有意制造一些“障碍”,让学生的学习之路变得曲折坎坷,从而需要持续思考。在学习形式方面,他努力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比较、分析、猜测、推理等数学活动,亲身去“做数学,悟数学”。浙江省天台中学郑志湖则非常关注实验过程,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能力。他认为,实验是物理教育的基础。他一直在探索: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如何通过创设生动的物理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如何培养学生通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郑志湖指出,物理学家为了探求世界的奥秘,曾经运用科学实验发现了很多规律。这些科学实验的意义不仅在于实验结果,更在于实验本身:精巧的设计、独到的方法和深刻的分析。教学中,他努力挖掘实验功能,引导学生去追溯物理学家思考的原点。扎实而有效地改进了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些策略与方法: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改部分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自己实验,增加学生实验和课外小实验的数量。具体方法是:自制和改进实验器材,实现实验最优化;针对新课程中新的实验进行开发,使实验同步化;开发与学科习题相关的随手实验,让实验直观化;将家用电器、玩具等进行改造,或者直接利用,使实验生活化;配合DIS实验系统开发配套实验,推进实验现代化;建设物理创新实验室和专用课室,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重新定义与拓展学科教学内容

从这些名师的自述中,我们发现,教学内容“超标”与拓展是他们追求的一大目标。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程红兵认为,语文教学要雕虫也要雕龙。他在自己的班级里开展了很有意思的实验,让每个学生每个月读一本文化名著。他认为,现在的学生文化积淀太少,文学感受力在下降,批判性思维能力正在弱化,知识面越来越窄,无法和教师产生共鸣。文化积淀太少,学不好语文,也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他倡导并实施了系统化的学校课程建设、课程内容重构、学科课程重组以及课堂模型重建。在初中开设了“中国文化原典阅读”课程,把中国历史上对中华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重要作品拿来学习。在他看来,经典的学习,哪怕是一个篇章、一个节选,至少让孩子们知道星星在哪里。在基础教育阶段,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这些伟大的名著,也许一辈子就和它们擦肩而过了。让学生了解这些在人类文明史上产生过卓越影响的精神财富,对他们的精神发育很有意义。

深圳市南山区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陆晖通过“理论链接实践、课堂链接生活、学习链接未来”的“三个链接”找到了生物课的新的生长点。在学校筹建新校区之初,她就将学校生物园的设计作为生物课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主题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让学生将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的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拓展,学以致用。她带领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实地考察、计算设计。在讲授“生态工程”一节时,她利用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带领学生们来到深圳特区光明农场,让学生实地考察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历史悠久的桑基鱼塘。她经常对学生说,生命科学无穷无尽的奥秘是当下科学家无法完全解释清楚的,留待你们未来去将这些问号拉直成感叹号。

重新定位自身价值:坚守与重生

名师与一般教师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从未放弃成长,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也设计着自己,在发现学生的过程中,也在改进教学,重新找到自己新的成长点。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贲友林以备课为例,指出,教师应当从以往关注“有没有备课”转而探讨“怎样备课”,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怎样更有效地备课”。他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指出,教学设计,最初设计怎样教学生;后来,设计怎样教学生学;再后来,设计怎样教,学生能够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个性化地学。他把教师的成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关注教材,知道自己教什么;第二阶段,关注自己,在课堂中展现教师自己,从目前大多数公开课可以看出这一特点;第三阶段,关注学生,教师明白了教是为了学。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一般能自然过渡;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则需要教师的用心与努力。

北京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校长曾军良指出,教师要守“底线”。课堂教学应该如潺潺溪流,不为速度与激情,只是涓涓细流,从容而行。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若主角不参与其中,这样的课堂看着再热闹,也只是“伪学习”的课堂。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主角,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留在课堂上,一旦发现游离者,要舍得停下来,敢于停下来,用精彩的学习内容、教育智慧与教学艺术把学生“召回来”。教师必须怀着清晰的目标、带着深厚的专业知识走进课堂。不应迷信顺畅的课堂,应相信学生的成长需要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从发现问题、暴露问题,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如果没有经历学习的困难、勇气与挑战,也就无法获得学习的品质,更难以享受精神成长的喜悦。教师成长亦如此。

《中国教育报》2019年01月02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