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高原藏族村庄的脱贫引路人

——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驻青海化隆县知海买村扶贫干部

发布时间:2019-01-29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秀红 通讯员 谭艳敏 来源:中国教育报

距北京2000公里,在青海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所在地,蜿蜒的黄河水流经县境,造就了一片美丽的绿水青山。

2018年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白浩、荣聪贤两位教师告别这片热土,回到相别3年的学校,遥远的化隆县成为心底永远的牵挂。

2015年10月,作为化隆县的定点扶贫帮扶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派出教务处副处长白浩、党委学生工作部教师荣聪贤驻村扶贫。白浩任扎巴镇知海买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一年后到化隆县人民政府挂职,任副县长;荣聪贤是知海买村驻村扶贫队员,后担任知海买村第一书记。3年里,他们与学校积极谋划,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化隆县情的脱贫攻坚“组合拳”。

    坚定信念战贫困

2015年深冬,白浩与荣聪贤翻越群山,来到了海拔近3000米的藏族小村庄——知海买村。洁白的山峰,清澈的蓝天,耀眼的阳光,山村安静祥和,却又破败荒凉。无论怎样调低预期,白浩与荣聪贤还是被这里的第一印象所震撼。

入村半个月后,白浩主持召开了驻村工作队的第一次党员会。“我介绍完扶贫政策后,村民们热烈地讨论起来,可是说什么,完全听不懂。”白浩至今仍记忆犹新。

初期的扶贫,困难重重。知海买村位于玉隆沟内最高处,全村67户人家中,藏族42户、汉族25户,语言以藏语与青海话为主。沟通有障碍,白浩、荣聪贤用语言辅以手势交流,还专门准备了记录本,记录本地藏语、土话,随记随学;气候不适,皮肤干燥脱皮,高原反应半夜难眠,咬牙克服。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愿望激励着白浩与荣聪贤。

精准扶贫的根本在于找到穷根,才能精准发力。入村的第一个月,他们挨家挨户走访了两遍,诊断出知海买村的致贫原因:自然环境恶劣,高海拔、高寒;交通不便,商业氛围不浓;教育水平落后;思想观念保守,对待增收产业、技能需求动力不足。

经过多次探讨,驻村扶贫队形成了“政府拉一把,脱贫靠自家”的扶贫理念,确立了明确的工作思路:吃穿不愁自己保障,住房安全、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由政府保障,切实摘掉贫帽,拔掉贫根。

2016年1月,白浩主持召开了当年的第一次党员会议,说明第一次评选建档立卡贫困户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统一思想,讨论确定了不能被评为贫困户的名单,为召开村民大会、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奠定了基础。扶贫工作,成功地迈开了第一步。

    高原上的美丽乡村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项目精准,村里基础设施落后,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扶贫队精心谋划,实施高原美丽乡村项目。

2016年5月,随着村民刘复清家土墙的拆除,知海买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启动。红色的砖墙,宽敞的院门,门前的格桑花骄傲地绽放,屋前明亮的长廊中,原木家具的桐油味道溢满鼻端,这是具有浓郁藏族特色的院落。村主任兰周说:“往年这时候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在修房子,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没有了。”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2016年10月,连接扎巴镇黄麻村与知海买村的水泥道路竣工,知海买村的夜空第一次被太阳能路灯点亮,孩子们兴奋地在路灯下蹦跳欢唱。村民们高兴地说:“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不走黑路了!”

2016年12月,对照脱贫标准,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知海买村自评为贫困村整村脱贫,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24户111人全部脱贫。

两年时间里,知海买村的村小学修缮一新,解决了教室漏雨、厕所危房、院墙破损的教学安全问题;村级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射箭场建成,“多少年来没有这样的变化,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感慨地说。

    产业扶贫拔穷根

甩掉贫帽,巩固脱贫成果,根本在于建立有内生动力、有活力,能够让村民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

帮助村民增收是扶贫最主要的任务。作为重点贫困村,知海买村在2016年获得了政府提供的50万元扶贫互助资金。白浩、荣聪贤与村“两委”研究,召开村民大会,一致同意成立扶贫互助协会,将互助金全部以小额贷款的形式发放到协会会员户中,支持村民开展挖虫草、养殖等产业,探索建立扶贫资金与村民自主经营相结合的有效方式,提高贫困农牧户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知海买村每年用在耕作上的时间只有两个月,每亩收入不足300元,而村民进城务工两个月的收入可高达6000元。白浩与荣聪贤耐心地帮助村民计算这笔账,鼓励村民退耕还林、外出务工,协助村民积极拓展外出务工渠道,一系列举措既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为村民带来了120万元的退耕还林补贴收入。

在日常工作中,白浩与荣聪贤实干的工作作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的基层干部。村“两委”顺利完成民主选举换届工作,班子队伍年轻化,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奠定了组织基础。

    千里不断支援情

如何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助力知海买村乃至整个化隆县,是白浩与荣聪贤一直思考的问题。

“大山里的蒲公英”大学生社会实践团是他们依托原单位,带到大山里的一颗种子。

2016年7月,实践团首批14名成员抵达知海买村。这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带给山里孩子不仅是短暂的学业辅导,还点燃了他们走出大山的渴望。2018年,实践团成员已发展至近百名大学生,足迹延伸到化隆县甚至海东市的10个乡村。

高校扶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多层面满足贫困地区的扶贫需求。白浩与荣聪贤积极协调各种资源进行双帮双扶:“地大—知海买”雪莲花助学计划,让知海买村成为第一批“无辍学学生村”;为村子建了图书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知海买村的村级资料是全县最好的,是市、省的考察点;知海买互助协会的年检是扎巴镇第一个完成的;在镇党委会先进第一书记的评选中,荣聪贤是第一个全票通过的;小荣的土话学得快,甚至赢得了‘荣聪扎西’的美誉……”在扎巴镇党委书记韩伟的话语中,有太多的第一和赞誉。

“大城市人,来村子里,我们伺候不了。”这是知海买村党支部书记彭毛才仁最初的想法。然而,两个城里人让他完全改变了看法。

由于住宿条件有限,将近一年的时间,白浩与荣聪贤借住彭毛才仁家,两人同住一铺炕,与彭毛才仁全家同吃一锅饭。“白书记逢人就打招呼,和小荣俩人到村民家,抄起家伙就干活。”如今说到这两个城里搭档,彭毛才仁满脸笑意。

3年时间,知海买村的水通了、路修了、灯亮了,村民们用最简单朴实的“挂正切”(藏语“谢谢”),表达着对驻村扶贫队最真诚的谢意。

驻村扶贫工作3年,荣聪贤积累了5万余字的工作日志,记录本的边缘都已磨破,他用报纸包上了本皮,用漂亮的行楷写下:扶贫工作日志。

当他们即将返京回校工作的同时,另一支年轻的扶贫队已经出发。这份薪火相传的支援扶贫事业,也将继续下去,与化隆人民一起,让这绿水青山焕新颜。

《中国教育报》2019年01月29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