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张小斑贴查出过敏原

——记锦州医科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何韶衡

发布时间:2019-02-27 作者:本报记者 刘玉 通讯员 王照华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过敏性疾病在我国已经成为常见病、多发病。易敏体质的患者大多有同样的经历,要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导致过敏需要去医院检查,逐个排除过敏原,不仅花钱多费时间,患者也遭罪。

锦州医科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何韶衡团队近年研发出了一种经济实惠、诊断迅速的简易斑贴,只需贴在后背或前臂,48小时后便可根据临床反应判断过敏原。

何韶衡主持的过敏性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技术研究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优秀项目,也是多发免疫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防治研究6项课题中唯一获优秀验收结论的课题,其中“一种酶标板”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11年,在东京举行的首届中日韩三国过敏疾病年度交流会上,何韶衡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率先对国内外沿用了近40年的过敏性疾病定义提出异议,将原“过敏性疾病是一组由IgE介导的疾病”修改为“是一组由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介导的疾病”。他还提出了过敏性疾病新实验诊断程序和第二代标准化过敏原疫苗(SA)的概念,填补了我国缺乏标准化过敏原的历史空白,引起国内外相关过敏领域的巨大轰动,给过敏疾病的诊治带来革命性突破。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过敏性疾病的防治费用超过1000亿元,且过敏诊断试剂市场每年以40%的速度增加。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产品几乎全部为进口产品,价格昂贵,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及脱敏疗法都依赖于标准化过敏原制剂。

怎样让老百姓既少花钱又能有效干预治疗过敏性疾病?

这成为何韶衡近年研究的重点。过敏性疾病是由过敏原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要预防过敏,首先要找到是何种过敏原引起的疾病。因此,他每天待在实验室10个小时以上。经过不断努力,何韶衡教授团队终于发现过敏原有大分子和小分子两种,花粉、螨虫、海鲜等是大分子过敏原,化妆品、洗涤剂、药物等是小分子过敏原。针对小分子过敏原,他率领团队研发出家用诊断斑贴,是目前诊断小分子物质诱发过敏的唯一临床手段。现已研发出多种测试斑贴,可以诊断240种类型的小分子过敏原,属国内同类领先产品,可与瑞典生产的世界公认相关产品媲美。

何韶衡对过敏原的探寻远未停止,目前他又确立研发第二代过敏原标准化制剂的目标。团队已突破生产高质量标准化过敏原制剂的多项技术难题,并研发出天然成分的杀螨虫产品喷雾剂和洗手液,广泛应用于医院、酒店和办公室等公共场所。

《中国教育报》2019年02月27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