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土洋结合拓展农村科学课堂

发布时间:2019-04-10 作者:姚广宏 来源:中国教育报

农村小学与城里学校相比,设备比较简陋,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这些因素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的有效开展。但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就能化劣为优,较好地解决问题,上好科学课。

因地制宜自制学具。目前,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仪器普通存在的短缺现象,时时制约着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在教学中,教师不一定完全拘泥于教材,而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身边现成的资源,搜集身边可利用的材料自制教具。例如,在上《大气压》一课时,可以借用抽水机,让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力的作用;还可以借用锄头、剪刀等,使学生懂得杠杆的原理,用身边常见的材料制作简易酒精灯、简易风向仪、简易测力器……再比如学习《植物的繁殖》一课时,可让学生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学习《蚕》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

就地取材,土洋结合。农村有很多的动植物,教师不妨把这个生活大课堂的实物“请”到科学课堂上来,为教学服务,弥补教具、标本等方面的不足。例如上《鸡和鸭》一课时,可让学生把家里的鸡、鸭“请”到教室,看到活生生的动物,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这时再对“鸡怎样觅食,怎样喝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很有兴致;在上《认识土壤》一课的时候,我带领学生到田间去实地考察,让学生实地辨别什么样的土壤肥沃,什么样的土壤贫瘠,什么样的土壤颜色较深,什么样的土壤颜色较浅。这些接地气的实物弥补了农村学校科学学科教学的不足,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资金,使学生获得了可贵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探究奠定了基础。

到自然“大课堂”开展活动。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的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综合的教学效益。如在上《溶洞》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仙人洞”去考察,让学生亲眼目睹奇妙的溶洞、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和石笋,并由此引导他们研究推断这个溶洞的成因和形成年代。教学《沉积岩》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山崖上,观察层层叠叠的沉积地层,学生推断自己的家乡曾经是河谷或海滨。

借助多媒体突破难点。多媒体信息技术形、声、光、色相结合,可根据教学需要,把事物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在常规情况下难以观察到的事物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更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小学六年级《在星空中(二)》一课中,认识各种星座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普通课堂上学生难以达成的目标。我利用看星空软件,将复杂、难懂的天文奇观搬到了课堂,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深奥的教学内容由此变得具体和形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湖北省广水市武胜关镇杨家河教学点)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10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