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远非融资功能的中国特色创业型大学

——评《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中国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15 作者:洪成文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中国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系付八军教授在其长期从事创业型大学研究基础上的作品。浏览该书,确如作者在引论中所言:“选题上的时代性、切题上的针对性、体系上的完整性、论证上的逻辑性、语言上的流畅性、内容上的全面性、方法上的适切性、观点上的辩证性、结论上的新颖性,可以成为本书的创作特点。”

作为一个概念,创业型大学是20世纪末由美国伯顿·克拉克和亨利·埃兹科维茨两位学者率先提出的。但是,创业型大学的实践活动早已有之。普遍认为,创业型大学的诞生,主要缘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西方高校办学经费的短缺,从而一些勇于创新的高校突破传统的学术范式,开始通过知识资本化的形式筹措办学经费,并且实现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典型的高校便是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以及华威大学。该书对于创业型大学的论述,遵循了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创业型大学的中国实践,同样要以办学经费筹措作为基本途径,摆脱高校对于政府过度单一的物质依赖,努力开辟多元化融资模式。

但是,该书对于西方创业型大学的直接融资模式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使得该书呈现出来的创业型大学中国实践模式,远非筹措办学经费等显性的功能与作用,而是以提升教学服务的实效性与科研成果的应用性为基点,赢得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支持、赞誉以及资助,通过间接融资模式实现创业型大学“自力更生”这个核心特质。从应用转型的维度论述创业型大学,既对接了中国本土化的应用型本科建设,也大大淡化了创业型大学的商业色彩。当应用型大学真正能够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成果生产来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赞誉以及资助,这样的应用型大学也就自然步入创业型大学的轨道了。正如潘懋元先生在该书封底的评论所言:“应用型大学是中国创业型大学本土化实践的必经阶段,这个观点有利于推动传统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从而构建创业型大学的中国模式与中国流派。”

从筹资角度而言,国内研究型大学比地方高校往往更为重视,也更引人注目。但是,该书提出,中国建设创业型大学的主体是地方院校。这也表明,该书对于创业型大学中国实践的论述,更多的是从大学转型与发展而论述,寻找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突破点。该书认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处在中国大学金字塔的顶端,在政策、经费、生源以及声誉等许多方面均处于明显优势,让这些院校缺乏主动转型的紧迫性与必要性;高职高专受到科研水平的制约,在短期内还不具备通过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实现学术创业;在政策、经费、生源等各方面受到严重制约的地方高校,若要摆脱对于老牌研究型大学的跟跑状态再而实现并跑到领跑,必须转换知识生产模式,从而最容易选择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道路。地方高校能否通过创业型大学实践实现弯道超车,必然受到许多外在条件与内在因素的制约,但毫无疑问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次破冰之旅,值得探索与实践。

总之,该书新见迭现,又能逻辑自洽,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与方向性的高度上,赋予了创业型大学中国模式的新内涵与新使命,是国内学者研究创业型大学理论无法绕开的一部力作。当然,作者纵有千虑,也难免有瑕疵,希望各位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阅读。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15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