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学生提问 作家回答

发布时间:2019-04-27 作者:缇妮 整理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学生:毕飞宇教授,我觉得您笔下的人物有一种复杂的单纯,比如像筱燕秋。您是怎么把握这个人物的?

毕飞宇:其实就是因为年轻。我写筱燕秋时35岁,当时我家里有一本书是我在大二时买的,叫《京剧知识一百问》。有一天一根筋就搭上去了,我开始着手去写一个剧团的人,在此之前我没到任何剧团去过,也不认识任何一个唱戏的人,就是胆大。因为我也没有想到作品出来后会有人关注。我就是想写这样一个人。唱京剧的人是要化妆的,京剧的化妆是通过脸谱,让人物简单起来这么一个行为,所以有个说法就是脸谱化。这个人简单到什么地步,你通过这个脸谱就可以看透,我就是想写一个脸谱化的特别简单的人,其实我对她没有把握,唯一吸引我的是我从照片看去,她眼睛的卧蚕下面这条线跟一般人不一样,她的两个眼角是往上吊的,为了脸更均匀更好看,两边贴了巨大的贴片,贴上后脸就成了“人造脸”,为了突出鼻梁,在鼻子上还有颜色,嘴唇也处理了。我每次看到被处理过的脸就好奇,把一张脸处理成这样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如果你一定要问我为什么要写筱燕秋这个人,我无非就是想处理一张脸而已。我没见过她,我想造一个这样的人,试试看我能不能画出这样一张脸来,就是这么简单。

    学生:西川教授,现在年轻人写诗的群体还是非常小众,诗人的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们前行的阻力。作为新体诗的初学者,我们如何坚持下去?

西川:我们每个人对诗人形象的理解,实际上是从古代或外国诗人的印象中得来的,然后我们对诗人就有了一个要求,我估计这就是你说的刻板印象。我不得不说屈原、陶渊明、李白、苏东坡这几个中国古代诗人太成功了,以至于公众已经把他们作为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诗人能否坚持工作,实际上跟他在写诗中发现的乐趣是有密切关系的。如果你一直在写作中能够有所发现,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能够感觉到自己依然在长个儿,就会勇往直前、坚持下去。不仅是写作,比如画画、作曲或其他行当的艺术家,也会遇到这个问题。

    学生:余华教授,您在三十年前写了《虚伪的作品》,里面讲您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虚伪的形式背离了现实世界提供的秩序与逻辑,却使自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围绕文学抵达现实这个话题,三十年后回望您觉得这段话还对您的创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吗?

余华:基本上可以说没用了。因为时代在变,《虚伪的作品》是上世纪80年代写的,那个时候我刚刚走上文学道路,并不顺利,那篇文章更多的是一种反抗。因为那个时候当我们谈到文学,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是我们的传统,但是反过来卡夫卡、普鲁斯特是属于西方的,现在没有这样的问题了,而且当时还有很多人认为我们写的不是小说,说我们是在玩弄文学,当然现在这些都已经过去了。记得当时莫言曾经说过一句很好的话:“年轻的时候最好还是把东西写得复杂一点儿、难看一点儿,多学习一下,以后慢慢地就会找到自己的一条路。”其实所有的作家都是这样的,越写越直接,越写越朴素。所以,三十年前那篇文章里面有一些观点我已经不同意了。(缇妮 整理)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27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