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通过人才培养、教育研究、服务辐射等方面的系列举措,探索在新时代如何实践“一流专业教育,一流教师教育,一流智能教育”的智能新师范,期待解决“职前培养和职后成长”一体化,“本、硕、博”相互贯通,三个“一流”两两融合实现师范性和专业性之间、一流教师教育和一流智能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问题。
扩大公费师范生自主招生范围,选拔“乐教”和“适教”的英才,从而有利于学校进一步培养“善教”的优秀人民教师。在选拔中经过专家面谈、讲台体验、团队互动和心理测试等环节,重点考查学生“适教”潜能,考查学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和职业追求。
加强与加快教育硕士的招生、培养改革。建立多元化入学渠道,鼓励优秀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体现研究性、针对性和选择性;面向一线需求增设或者扩大招生规模,即科学教育(STEM方向)、教育信息技术与智能教学、教育评价与质量监控;打通教育硕士的学历培养与教师非学历培训;给予部属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更多推免名额、招生名额和自主培养权力。
加快师范类专业认证。作为全国首家师范专业三级认证打样专业,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前期在师范专业建设上锐意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保证这样的优秀师范专业能够获得更丰富的建设资源,建议将这种通过教育部第三级认证的专业纳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并严格执行同样的建设标准,保证通过第三级认证的师范专业能够继续建设并持续优秀。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设立教师教育创新平台专项建设经费。建议在国家财政的层面加大对师范院校中教师教育发展专项的投入,原“985工程”中的教师教育创新平台专项经费,建议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仍设立该项经费,推动国家高水平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更上层楼。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06日第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