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童谣做载体 德育有新篇

发布时间:2019-06-12 作者:余志君 来源:中国教育报

每一代人的童年,都有过一些童谣的记忆。当童谣走入校园并广为流传时,学校教育者应着力挖掘校园童谣中的德育价值,以校园童谣为载体拓展学校道德教育。

校园童谣文本内容的德育因素

当下的校园童谣,有一部分来自小学语文教材,如儿童在幼儿园人人耳熟能详的《小兔子乖乖》,能够唤醒游戏体验,将语文课堂与生活经验衔接,强化安全教育。教材中也编入了传统蒙学课本的《三字经》内容,其蕴含的训诫则有“立德树人”之义。还有一些带有民俗色彩的如“春节童谣”,让学生领略到中华传统节日与民俗的魅力。学生传唱这样的童谣,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习俗的兴趣与喜爱,产生对今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豪感。

校园童谣中还有一部分由学校德育干部和师生创编,具有鲜明的学校德育训诫功能。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笔者和同事们曾编写过一系列校园童谣,如《饮水歌》《如厕歌》等,简短的三字韵语全都指向可操作的动作,学生诵读中便能有意无意地形成内化的行为准则和稳固的行为特征,从而增强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

校园里还流传着一些“另类童谣”,比如孩子们根据唐诗宋词“改编”的灰色童谣,以及一些孩子自编的童谣。从积极的一面看,喜欢幽默逗趣、联想创造乃是儿童天性,此类童谣中的调侃、戏谑甚至有些偏激的模仿与创作满足了一些儿童表达个性的需求;但从另一面来看,则暴露了当下少儿生活中优秀童谣的缺失、校园主流文化的“霸权控制”、儿童成长环境的异化。

校园童谣活动样式的德育价值

对于社会经验不足、是非观念淡薄、理性思维不强的小学生来说,道德教育中的道德灌输、道德说教很难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以生动活泼的校园童谣作为学校德育的载体,甚至上升为一种教育的哲学——把天真、尊重、快乐、幽默、创造看作校园童谣的本质元素,能够寓道德教育于自然、新颖、快乐的实践活动中,令德育效果事半功倍。笔者曾在一所学校与同事们开展过非常丰富的校园童谣活动,从中挖掘各类童谣的德育价值。

童谣主题班会活动:依托班级,由班主任根据德育要求和班内实际来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将童谣朗诵、童谣剧表演、童谣游戏等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组合成班会内容,让全班学生根据特长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学生在短短一节主题班会的集体活动中,可以接触到同一主题的多首童谣,利于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有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和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

童谣戏剧演出活动:班主任根据德育主题,将校园童谣改编成戏剧剧本,校园童谣为主要台词,带领学生分饰角色、选择服装、配合音乐进行排演,并尽可能联合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到德育工作中。一次次排练虽然辛苦,但参与演出的学生会将角色和台词深深融进自己的认知与情感;师生一起将童谣汇报演出完美呈现在全体师生面前时,也就是童谣中蕴含的德育主题深入人心之时。

童谣博客建设活动:由教师开设的年级童谣社博客、各班级童谣社博客,吸引了大量家长点击,参与互动评论。教师及时将自己的童谣教学案例、学生的童谣作品发布在博客上,不同班级之间、教师之间、家长之间、孩子之间都能展开广泛交流,逐渐形成一个线上线下、虚实相融的德育大社区。学校期待的价值观教育也就在这样的交互中走向每个家庭,进入每个孩子的生活。

童谣嘉年华活动:教师牵手家长共同策划,引导孩子们在“荐、诵、编、创、唱、书”的童谣嘉年华活动中尽情创造。荐,是由家长们搜集适合孩子的优秀童谣,在学校橱窗、年级童谣博客进行展示,再由孩子们投票选出自己最喜爱的童谣,筛选分类后分层向学生推荐;诵,是利用晨会时间,孩子们轮流做主持人,自主设计与童谣相关的内容,在班级乃至全年级范围的优秀童谣诵读会上展示;编,各班编排一个童谣节目,有快板、课本剧、童谣串串烧等多种形式,富有儿童情趣;创,每年举行多主题童谣自由创作大赛,并现场展出;唱,以各班孩子自己创作的童谣为主,配乐传唱,表演交流;书,孩子们用硬笔书写童谣,参加童谣节展示活动。

校园童谣个体写作的德育创新

校园童谣作为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益载体,是否还有更好的创新样式呢?笔者用几年时间构建了以小学生为对象的校园童谣个性化写作课程,让每个孩子从常规道德教育的集体话语中跳脱出来,以一套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进行对生活的观察和反思,表达道德的评判和情感的抒发,为学校德育在以儿童为本的视域打开另一片天空。

例如,“关爱和友谊”是学校德育的常见主题。我曾抓住一个真实的德育契机:低年级部的一棵大树上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蜂巢,我们打电话请消防队来处理。我就此事写成一首童谣《大黄蜂》:“夕阳把云霞染红的时候,/神气的消防车开进了学校。/我和伙伴们在欢呼。//一道水龙飞上半空,/那个比篮球还要大的蜂巢/终于掉落。//放学了,/我在树下仰头望,/它真的不见了。//蜂巢不见了,/那些蜂呢?/天色一点点变暗,/它们晚上住在哪里呢?”前面两段写大伙儿兴高采烈看消防车用水枪击落蜂巢,后半段写暮色降临时我对巢穴倾覆之后那些蜜蜂去向何处的担忧。这首童谣意在从事情的对立角度,通过逆向思维,找到人类更多的反思点。

学生的童谣习作也很有味道。李裕熙的《脚底》:“每天从清晨到傍晚,/我总能看见无数的脚/踩在草坪上。//每天我都觉得全身痛,/真想大声地喊出来,/可是我喊不出来。//因为/我就是一根/无力反抗的小草!”这首童谣简短、直白,却很动人,作者替小草表达了喊不出来的痛。孔德馨的《马戏团的猴子》:“在舞台上,/有几只蹦蹦跳跳的小猴子。//它们/一会儿跳到凳子上,/一会儿爬到竹竿上,/或是坐下来吃香蕉,/十分快乐。//看到它们,/我也想变成猴子。//但当我走到幕后,/我看到了破旧的铁笼,/空空的食碗,/和几只浑身伤疤的猴子。”这首童谣作品,表现出少年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反思,流露出对受虐动物的深深同情,隐含着对人类行为的批判。

学生在童谣的个体写作中有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他们懂得对好的事物进行褒奖,对坏的事情进行讽刺,他们有能力在童谣的书写中向我们期待的道德目标靠近。

(作者系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潮联学校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12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