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选登

发布时间:2019-06-14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一张泛黄的纸

石伟

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小姨有一个精美的木匣子,大家都知道里面藏着她最心爱的宝贝——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岁月的浸染下纸张早已泛黄,其间隐藏的故事却越来越清晰。

小姨在家中排行老幺,个头虽然不高,却聪明好学。她17岁那年,外公到处托人,将小姨送进供销社当售货员,这个“铁饭碗”在当时不知道让多少人羡慕。

1977年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小姨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连忙告诉外公、外婆她要参加高考。外婆当即反对:“女孩子上这么多学有什么用?你现在吃的是公家饭,一辈子都不用愁,回头再相个好人家,过好小日子就可以了!”小姨当即红了眼眶,眼泪像洪水冲破大堤一般流下,继而猛地关房门,任谁劝说也没有用。

僵持了一天,晚饭时间,平日话语不多的外公点了一支烟,轻声说道:“让丫头去考吧,可不能让孩子一辈子留下遗憾,孩子想上学,就算咱家吃不上饭,也得让她上学,可不能像咱们吃没文化的苦……”

“快出来吃饭吧,爸爸同意你参加高考!”话音刚落,小姨终于打开门,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从那之后她下班了便将自己关在房里复习,除了每天的吃饭、工作,她所有的时间都被书本占据。没有人知道那些日子里小姨是几点睡觉的,没有人知道她写了多少笔记,唯有她自己才能够清清楚楚地感知到那段时光有多么煎熬、多么难忘,又多么珍贵。

时间在指缝间悄然流逝,小姨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便是撕掉前一天的日历,迎接崭新的一天。终于,外公的声音将这漫长而又难熬的日子打破了:“丫头,快来!你的通知书来了!”一家人一下子全聚集在了一起,最后赶到的是小姨,她接过外公手里那张录取通知书,笑了,也哭了,外公也跟着红了眼眶。在夕阳的映射下,那张纸仿佛散发着无尽的光芒。

小姨如愿走进了心中的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她常说:“如果没有参加高考,站柜台的我可能今天也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只有参加了高考,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几十年匆匆走过,她始终对教育事业满怀热忱。每逢春节假期,总有学生登门拜访,他们无一不对小姨表示深深的感谢,尤其那句“是您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印象尤为深刻。高考改变了小姨的命运,小姨又在平凡的岗位上竭尽全力帮助更多人改变命运。这也深深影响到了我,我沿着她的足迹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高考对于她们这一代人、我们这一代人乃至全国的莘莘学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小姨时常拿起那张泛黄的纸,沉默无言,却胜过千言万语,因为我们都知道那张泛黄的纸看似轻薄,却足以改变一代人的命运。(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市实验小学)

    姥爷的心事

    刘秀芹

姥爷去世后,我娘见不得牛。一见牛就会落泪。

姥爷是养牛的行家。我自小模仿姥爷的言谈举止里,十有八九和牛相关。比如我会故意外拐着两膝学姥爷那老寒腿走路的样儿,并冲着娘喊:“燕儿她娘,你喂过牛了没?”“牲灵”是姥爷对牛的称呼,他说牛是有灵气的,会给人带来福气。除了牛,姥爷还觉得另有一个有灵气的可以带来福气的,就是我。

相比几个表哥,1978年出生的我,最得姥爷的宠爱。姥姥曾噘着嘴不满道:“一个丫头片子,有什么宝的?”姥爷说:“什么年代了还重男轻女?”然后把我举得高高逗我咯咯笑。

姥爷把我的求学当作极重要的事,他总说我赶上了好年月,可以考上大学。填报大学志愿时,姥爷若有所思地捋了捋胡子说:“燕儿,喜欢当老师不?”我真的选择了师范专业。姥爷经常跟人说:“俺燕儿的师范选得好啊,自己受了教育,以后还可以教会更多的孩子——关键是俺燕儿上大学,国家每月还给她六十多块的补贴呢……”

1999年大学毕业后,我到一个经济较落后的小城工作,亲人们极力反对。姥爷却呵呵一笑:“俺燕儿的心是很善良的,很大的。再说,教师工资不是已经套改了吗?和咱这里一样,都是500块了呢……”背井离乡的日子,想起姥爷的笑容我就心里温暖。高中教学假期短,每次回去看望姥爷,他都会叮嘱我认真工作,不要心浮气躁。他让我不要老是挂念:“燕儿,我虽然越来越老了,但国家一直没有忘记我这样的老党员老干部,经常给我发补助——燕儿啊,一定要感谢国家感谢党啊!”

家里安装了电话,姥爷和我可以经常通话了。一老一小隔了千里却无话不谈,比如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农民也有了医疗保险。我也告诉姥爷,国家施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农村孩子上学再也不用愁学费了;还告诉他国家推行素质教育,高考政策也有了新的变化……娘说,姥姥最怕姥爷和我“煲电话粥”,“燕儿一打电话就啥事都忘了”。

一根电话线,两地祖孙情。多少年来,虽身在异乡,但我就像一直依偎在姥爷的身边。

然而,姥爷愈发地年迈了。娘经常说姥爷想我,她抱了我的小侄女去看姥爷的时候,姥爷喊小侄女“燕儿”。哥哥常从微信上发来姥爷的照片,说每次收到我网购寄去的礼物,姥爷脸上的笑容会挂好多天。

今年春天,我突然接到娘的电话,说姥爷“走了”。姥爷走得很突然,当天还拄着拐棍看村里的旱厕改造,晚上就仙逝了。

我总觉得姥爷其实没有离开,他定是在一个我看不见的地方牵挂着我,凝望着我。因为我明白,从一个农村娃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一直是姥爷的心事,也是姥爷的希望。(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教学研究室)

家乡那座图书馆

钟今瑾

我出生于香港回归的那一年,处于世纪之交的我深刻地感受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家附近有一座图书馆,从我记事起这座图书馆就一直处在那里,面积不大,两层小楼中存放着百余本书,布满灰尘的窗户上长着稀稀疏疏的几株爬山虎。那个时候,《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是我经常借阅的书籍,这些都为我成为一名中国文学的爱好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开始,祖国在我的心中便是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文明古国的样子,它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有着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多样文明,有着许许多多给人以启迪的文学作品,我以一个孩子的目光仰视着我的祖国。

到了我上初中的年纪,图书馆也悄然发生了一些改变。窗外的爬山虎已经长满了外墙,春夏秋冬走过它依旧郁郁葱葱。馆内增加了各种各类的书籍,我最喜欢图书馆新进的一套“哈利·波特”。这套书就像是一扇窗,为我打开了外国文学作品与风情文化的世界。其实,那不仅是我通过书籍了解世界的几年,更是中外交流快速发展的几年。在与其他国家互利共赢的时刻,祖国既能够抓住机遇更能经受住挑战,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着蓬勃的生机。我以一个学生的目光敬佩着我的祖国。

而现在,过去的两层楼图书馆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大型的现代化图书馆,集文化、教育、宣传、培训于一体,藏书量也是之前的数百数千倍之多,电子图书的普及更让图书阅览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这一座小小图书馆的巨变不得不让我感谢伟大祖国的繁荣发展,我国近几年在科技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与文化领域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高速铁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教育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更是让我们的学习更加科学、高效。现在的我,见证了祖国的发展,正以一个未来建设者的目光深情地注视着我的祖国。

图书馆外车水马龙,图书馆内灯火通明,无数知识与名人的光辉正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我的祖国啊,我定会不断学习,努力奋进,为建设好伟大的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乡村教育的蜕变

刘晓乾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与改革开放同龄,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的。

记忆中的小学是一排土坯房,只有4间教室,一间是老师办公的,很破旧,不蔽风日。桌凳是双人桌,缺胳膊少腿的不鲜见。黑板是用水泥抹的,用墨汁一刷使用。教室前面有一块空地就当操场用,厕所是一个土墙围起来的圈,学校没有围墙、大门,一切都很土、很原始。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到全乡仅有的一所中学读初中,校舍是土木结构的平房,有好几排,看起来比小学好一点儿,但仍然很简陋。学生除本地走读,其他的都住校,住的是“大通铺”,十五六人挤一间房子。吃的是每周从家里背来的馍馍,好一点儿的可以下点儿咸菜,有时馍馍发霉了就得饿肚子。取暖用小火炉,关键是没有煤炭,生火用的是牛粪和煤块(用沫煤和土拌制而成的方块),温度不高,有时直冒黑烟。很多学生的手脚都被冻得生了冻疮。

1995年师范毕业,我重新回到农村教书,从村小到中学,从农村到城市,从学校到机关单位,经历了从村办小学到乡办中学,再到县办学校,由人民办教育转为政府办教育的伟大变革,在二十几年的时光里见证了农村教育的变化。特别是实施“普九”,农村学校校舍进行了翻建,小学校舍都建成了砖木结构的平房,中学建成砖混结构的平板楼,校校都达到“一无两有六配套”。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进行“普九”达标验收,农村学校又配备了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室等功能室,操场也硬化了,学生上操“晴天一身土,雨天浑身泥”的历史宣告结束,校园变得美丽起来。农村学生还享受“两免一补”“营养餐”,上学不用花钱,而且每天都有新鲜的牛奶、鸡蛋、苹果吃。一大批农村孩子得以走出农村,走进神圣的大学殿堂。

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均衡发展”等一系列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朗照下,农村学校普遍得到新发展,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进行“升级换代”,有了历史性的跨越。学校变得更加美丽,无疑成为农村最美的地方。教育扶贫给农村贫困孩子带来福祉,不再因贫辍学,每个人都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农村教师也分享到改革的红利,乡村教师补助让农村教师的钱袋鼓起来,地位高起来,生活好起来。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我所目睹的一个地方农村教育的变化虽只是全国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却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的一个见证。相信在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农村教育将开出更加美丽之花。(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教育局)

从大黑板到小手机

林玉恒

母亲是一名乡镇中学的数学老师,从教35年来,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课堂上无数次地讲授数学知识。岁月如梭,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不变的是母亲对教育事业的挚爱。

上世纪80年代初,怀揣教师梦的母亲,在中师毕业后,毅然舍弃了留在县城工作的机会,回乡任教。分配工作的时候,镇教办主任问她,分配你到离家近的学校好不好?她心里十分委屈,甚至都要哭出来,觉得一个教师不应该贪图舒服,要去就去最远的村子。她至今仍记得自己初次登上讲台的那天,天气格外晴朗。她满心欢喜,提笔在黑板上写字时,仿佛听到了粉笔叽叽喳喳、清脆欢快的歌声。那是一首青春盛放的赞歌,也是梦想实现的序曲。就这样,在一节极其寻常的数学课堂上,母亲以普通而又伟大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追梦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追梦者的内心是充实快乐的。

母亲和父亲因工作结缘,慢慢有了我和弟弟。我们的四口之家很快就有了一块四四方方的小黑板。在小黑板上,母亲给我们画过小鱼、小鸟、小兔子和小猴子,还有小孩最爱的“丁老头”。当小黑板再也承载不下我和弟弟的龙飞凤舞后,家里客厅的水泥地开始成为备受追捧的“大黑板”。在母亲的陪伴下,家中的黑板是我和弟弟游戏的乐园,更是成长的沃土。

上了初中后,母亲成了我真正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我见识到了母亲的风采。母亲的课堂,并未局限于数学知识,还常贯穿生活常识、历史故事、物理定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们听起来饶有趣味。从那时起,我也想成为一名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像一盏明灯,照亮学生成长的路。直至我也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才真正懂得:母亲早已将真心融进了她的事业,才使得课堂上的她如此神采奕奕。

一年又一年,母亲到了退休的年纪。我以为母亲会怅然,会失落。事实不然。高科技扩展了母亲的教育园地,延长了母亲的教学生命。当微信日渐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时,母亲的课堂也自然而然地延伸至了微信。微信里,在读的学生向母亲请教习题的解答方法,学生家长询问孩子的学习状态,往届毕业生则与母亲交流工作心得、教子方法。母亲的“微信课堂”总是那么热闹。

倏忽弹指间,人生逾半百。三十多年来,母亲在自己的教学园地中,默默耕耘,不问收获。但是,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她将原本普通的课堂化作了传播智慧的纽带、联通心灵的桥梁、塑造灵魂的殿堂,在黑板上写下了爱与包容,写下了绵绵远山、星辰大海,写下了人生故事、苦乐酸甜。发自内心,才能深入内心,我相信,母亲的青春、母亲的梦会一直延续下去。(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人事处)

扎根血脉 开阔视野

梁雨菲

我从小到大最大的目标,就是环游世界,起初是因为孩童般原始的好奇,想知道自己生活环境之外的土地是什么样子。慢慢长大,接触了更多知识之后,我不再满足于只从书本和媒体上了解这个迷人丰富的蓝色星球。

17岁高考,我选择了台湾政治大学的中文系。两年之后,我又选择了去巴黎当交换生。在自我价值和职业兴趣找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尝试,一开始加入篮球校队,自学平面设计,申请双主修传播学院的广告系,参加TED演讲筹划团队、政大艺术季、政大音乐节,旁听法律系和社会系的课,尝试儿童戏剧……通过不断的试错,我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在儿童和教育上。

机缘巧合,在刚毕业时了解到安徒生幼儿师范学院有一个去丹麦游学的机会,我当时就立马报名,写自荐信和申请表,恶补学前教育的知识,重新看一遍安徒生童话。第一次签证被大使馆拒签,第二次又被移民局拖延,足足耗了四个月,我才有机会踏上斯堪的纳维亚这片神秘土地。

短短三周,我便得到了知识上和情感上无法衡量的收获,十分庆幸自己又一次听从了直觉。

通过大学在中文系四年的学习,阅读古代和现代文学经典,学习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我对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理解和体会越多,民族认同感就越深。一个人作为全球化时代下的世界公民,如果没有一定厚度的文化认同和身份感,很容易在这个多元文化交织混杂的世界迷失自我。像我这样一次次“逃离”家乡,四处游荡,尽力延伸自己的触角、扩大脚印的版图,都是在深深扎根于民族认同的基础上的。你有越深的身份认同感、对自己国家的了解越多,你就能走得越远、越广。像一棵参天大树,表面看来枝繁叶茂,好像能拥抱天空,但人们看不到土里它深深扎的根,根扎得越深,汲取的养分就越多,上面的枝丫才能舒展得越广。我的环游世界,也是为了有朝一日带着这些经历和所得,再回到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用自己的能力发光发热。

这几年下来,除了书本上学习的知识以外,在为了探索世界而必须办一个比一个更复杂的手续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更加耐心和细心;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交流,我也更加体会到了开放和包容;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理财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计划旅行的能力得到了一次次锻炼。回想起来,十分感谢曾经的挫折和坎坷,在为成为更好的自己铺路。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也会尽力抓住在丹麦每个学习的机会,把先进的北欧幼教理念消化吸收,以后为提升祖国的幼教水平尽一份力。(作者系丹麦北菲茵民众学院游学学生)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14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