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爸爸下跪逼儿打自己”是自虐型家暴

发布时间:2019-12-05 作者:王占郡 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上一段《爸爸下跪逼孩子用木棍打自己》的视频让人越看越难受(可搜索观看):爸爸大声命令哭泣战栗的儿子用棍子打自己,口里一直重复着“子不教,父之过”“爸爸没教好你,让你变得越来越坏!”儿子既恐惧又茫然,既愧疚又无助,哭着不敢动手。爸爸又拿过棍子狠狠地打在自己的背上,怒吼道:“爸爸这么用心地教你,你非常让爸爸失望,这次爸爸替你受了惩罚,要是还有下次,所有的棍子都将打在你身上!”

表面是自责——背后是绑架。且不管孩子拿手机上学是多大的过错,这个爸爸除了把儿子定性为“做了坏事儿”“越来越坏”之外,更多次申明是“替儿子”受罚,说明他并非真的认为自己有错当罚,他的吼叫中充斥着愤怒和不满,而没有丝毫忏悔和愧疚。

这种貌似责罚自己的方式,其实是带着对孩子的极大愤怒,加倍地攻击折磨孩子,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给孩子造成道德上的负罪感、心理上的恐惧感,试图达到控制和征服孩子、让孩子下不为例的目的。整个视频中,爸爸一直瞪着眼睛居高临下地用手指着孩子,完全无视孩子的情绪感受,还通过表达对儿子失望等方式碾压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爸爸的失望——孩子的地狱。孩子最大的不幸之一就是让父母失望,被父母看不起。这种自卑和愧疚,很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时刻消耗着孩子的生命力量。台湾作家三毛自幼活在被父亲看不起的阴影里,造成了几乎终生难愈的心理创伤,直到40岁时才在父亲的来信里等到了迟来的赞许,如获至宝,热泪盈眶地写道:“我等你这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扫去了我在这个家庭里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从小到大,我逃不过你的那声叹气,逃不掉你不说而我知道的失望。”

一句“你非常让爸爸失望”对孩子的伤害,比直接打孩子一顿要大很多倍。这个孩子可能终生都忘不了这次噩梦一样的经历。

这类折磨自己的方式,初看是自责,再看是苦肉计,本质上是父母以孝道为名裹挟孩子的手段,是一种变相甚至变态的家庭暴力。这种家暴占据了道德高地,成功地置孩子于不义,让孩子无地自容,同时还容易获得成人世界的同情,不容易受到法律和道德的惩罚,隐蔽性极强,颇具欺骗性。

环境和关系——同时被破坏。这个爸爸的言行粗暴傲慢,毫不理会旁边女儿的哀求,既不尊重孩子也不尊重自己,无法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家庭环境,更不能给孩子带来正向积极的引领。

研究表明,恐吓强制的教养模式,只能造成孩子外在的恐惧和逃避,很难带来内在自律的动机。孩子长大后大致有4种情形:“乖”孩子彻底被征服,放弃自我主张,成了听话而退缩的懦夫,前途堪忧;敏感的孩子,会像三毛一样酿成长期的心理创伤;冲动反抗型的孩子,会选择以自杀或弑亲的方式进行反抗;少部分孩子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逃离家庭或避免伤害,从而侥幸得以保全。

点赞与好评——更深的忧虑。令人震惊和难过的是,对这个爸爸貌似自责实则家暴的言行,网上居然好评如潮,批评的言论少之又少。

有人点评说“既能让孩子吸取教训懂得反省,又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破坏亲子关系,不和孩子出现隔阂”。而实际上,这种行为恰恰破坏了家庭教育环境,伤害了孩子,后果正好背道而驰。

有网友表示:“他深知言传身教的力量并努力践行,不得不让人敬佩这位用心良苦的父亲。”请问,通过行为暴力和语言暴力贬低自己威胁孩子,破坏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这个爸爸有什么值得孩子模仿之处?

更多的评论是“看得心酸不已,让人泪目,直言做父母的不容易”。家庭教育中,首先应该看见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网友评论里几乎没有人感慨孩子当时的恐惧和煎熬,可见成人普遍缺乏从孩子的视角体会孩子的感受这个基本的教育常识。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理上伤痕累累、痛苦绝望却求助无门,其心理健康令人担忧。

还有网友认为“孩子有了内疚感,说明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这孩子日后必成大器啊!”此言谬矣!心理学研究表明,强化负罪感对教育毫无益处。沉重的负罪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破坏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好的生活,不值得被爱,长大后不仅不容易追求成功的生活,甚至也没有力量去回馈父母,何来必成大器?

自虐和软弱——爸爸的伤痛。一系列典型的自虐行为,说明这个既愤怒又懦弱的爸爸也是自己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一般而言,自虐倾向源于童年爱的缺失,反映在对人既需要又敌视,既自卑又自负,让自己难受也让别人难受,生活中充满无力感,不断制造和重复让自己不堪的生活体验。网上时常出现的给孩子下跪求其改变的父母,也属于这个类型。

自虐倾向的父母本质上是软弱无力的,他们应付自己的生活尚且力不从心,很难向孩子提供正向有力的支持,非常需要社会的关心和专业的帮助。只有当父母自己内心强大起来,才不会通过如此无能、无奈、无效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作者系北京中亲联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05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