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现代大学教育要始终坚持虚实共生,一是推动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的互动共生,二是推动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的融通互塑

现代大学教育与虚拟生存

发布时间:2020-05-07 作者:赵建超 来源:中国教育报

现代大学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根本标志在于时代化基础上的教育理念变革。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虚拟生存成为现代大学教育不得不考虑的因素。现实生活中,大学教育尚缺乏对虚拟生存的人文精神观照与虚实共生诉求,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基于虚拟生存彰显现代大学教育的人文向度与虚实共生诉求,成为现实的客观要求。

    现代大学教育与虚拟生存的人文精神观照

现代大学教育如果没有将虚拟生存的人文精神要求纳入考量标准,就会面临技术理性的凸显与价值理性的失落、“生活世界”的疏离以及“数字化”意识形态的遮蔽等困境。

工具理性的凸显与价值理性的失落。现代大学教育是技术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活动,旨在坚持“以人为本”。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观照,现代大学教育将会过分强调“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的工具理性,而有忽视价值理性的危险。如果坚持以工具理性指导现代大学教育,就意味着把“效益—代价”作为衡量标准。例如,慕课(MOOC)教学中存在的“据时考察”缺陷,即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是否完整观看了在线教学视频作为考核标准。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可能并未达到其预期,多数教育对象可能在打开在线教学视频的同时,却开始了网络游戏、网络聊天。

“生活世界”的疏离。现代大学教育要始终以生活世界的和谐作为考量标准,旨在实现人、社会、自然以及技术的和谐共生,实现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的融通。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观照,现代大学教育一方面可能会背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如忽视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统筹兼顾、共同发展等;另一方面,会由于脱离终极关怀视界而使得现实关切显得急功近利,或由于脱离现实关切而使得终极关怀显得空洞乏力。进而言之,在现代大学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如果没有依据大学教育的终极关怀对现实的生活世界作出理性反思和超越,或者没有与生活世界保持适度的距离进而调节“现实”与“理想”的张力,都会疏离“生活世界”。

“数字化”意识形态的遮蔽。现代大学教育要始终以“数字化”意识形态批判作为考量标准,一方面要揭示“数字化”作为一种“单向度”的技术,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便利,催生了很多高技术产品,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但也要认识到,它始终“处于最成熟和最有效的形式的物化”,有着压制人、支配人、物化人的性质,潜隐于人、思想以及社会的功能等。另一方面,要看到,数字化在催生着媒体形式变化、发展,使互联网成为舆论战的主阵地,但也存在需要破除的“数字化”媒介基础上的舆论误导、思想煽动等行为。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观照,缺乏理性的、人文的批判性反思能力,也就无法识别潜伏在“数字化”外衣下的某些负面价值取向,无法识别、调节和引导“数字化”媒介基础上的负面舆论。

现代大学教育与虚实共生的虚拟生存诉求

现代大学教育如果没有将虚拟生存的虚实共生要求纳入考量标准,就会造成教育的虚实冲突与形式主义。

现代大学教育的虚实冲突。现代大学教育缺乏虚实共生诉求的观照,就会出现现实对虚拟的控制或虚拟对现实的侵蚀两类虚实冲突。

一是现实对虚拟的控制。在现代大学教育中通过现实“控制”虚拟,既有积极性又有消极性。从积极的方面讲,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方法、经验等,不仅对提升现代大学教育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而且对于克服虚拟空间中存在的负面教育效应起着关键性作用。从消极的方面讲,虚拟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现实有着特定的差异,如果按部就班地套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方法、经验等,不仅会造成教育活动的错乱,降低教育有效性,而且会扼杀虚拟的超越性优势。

二是虚拟对现实的侵蚀。在现代大学教育中过分看重虚拟而忽视现实,就会造成无根的、异化的评估结果。一方面,现实是虚拟的前提与基础,离开了现实,虚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由此会导致教育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尽管虚拟能够以其创构性创新教育方法,但如果脱离了教育质量评估的现实需要,就会造成不一样的结果。

现代大学教育的形式主义。从虚拟生存的视角看,现代大学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育主体的主体意识觉醒与主体能力增强以及虚拟与现实间的和谐对话关系的结成。离开了任何一点,整个大学教育活动都可能陷入形式主义。一方面,如果教育者在生存素质、能力素质与创新素质等方面存在缺陷,就会造成教育结果的判断、分析、定论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如果现实与虚拟间的政治交流、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现实人”与“虚拟人”的交流甚至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对话交流处于隔离状态,现代大学教育可能会出现狭隘性、偏差性甚至谬误性。

虚拟生存视野中的现代大学教育变革

现代大学教育的人文向度与虚实共生诉求,可以从人文精神与虚实共生两个维度展开。

现代大学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是从技术理性改造的层面讲,技术理性的改造既要通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融入,实现技术理性与人类生存发展旨向的协调,又要以此作为技术理性改造的目标与评价标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通过对技术理性的人文意蕴植入,促使技术理性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觉接受其引导,并使得技术理性支配的实践活动在手段和目的方面更具人文关怀,进而促逼着技术理性与人类生存发展旨向相一致。二是从生活世界建构的层面讲,要始终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既要尊重网民的教育主体地位,努力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推动网民、技术与教育的和谐共生。三是从意识形态层面讲,要以人民为中心,它代表了历史的根本发展走向。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一个阶级想要成为统治阶级,就必须“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并且被看作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总代表”。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导引下,对“数字化”本身的意识形态功能和以“数字化”为媒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出批判性的揭示,才能真正契合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走向。

现代大学教育要始终坚持虚实共生。一是推动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的互动共生。现代大学教育要始终强调实践基础上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统一,强调现实生存的基础性以及虚拟生存的超越性。二是推动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的融通互塑。现代大学教育既可以作为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互动共生的“中介”,同时也可以作为二者融通互塑的“中介”。具体来讲,现代大学教育一方面要基于人的现实实践,将教育对象从虚拟生活的“沉浸”效应中解放出来,如可以通过思想引导、舆论宣传等形式剥离“虚拟”的外衣,促使有着网瘾、虚拟认同危机的网民重新找回失落的自我;另一方面要促使网民正视虚拟生存的现实代价,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寻求缩小虚拟生存代价的新思路、新方案。面对伴随虚拟生存而来的心理代价、道德代价、安全代价、环境代价、文化代价等,现代大学教育要通过其个体性功能与社会性功能的发挥起到“润滑剂”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0年05月07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