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在“学习共同体”中一起成长

——赴新疆小学支教的实践感悟

发布时间:2020-09-24 作者:崔晶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8年9月,作为国家“万名教师援疆计划”的一员,我奔赴新疆阿勒泰地区援助当地“六县一市”小学语文教学。匆匆的时光里,有震撼也有思考,有付出也有收获。

从“糟糕透了”到“精彩极了”

刚到阿勒泰不久,我和当地教研中心丁老师去离边境很近的吉木乃县的乡小听语文课。当时授课的是本校的民族教师,她组织学生通过使用北京援助的教学设备听县里学校语文教师的直播课,同时现场补充讲解直播课的内容,并配以板书。由于传输信号不好,直播课音质和画面不够清晰,加上这位教师的讲解与直播课不能很好地同步融合,学生几乎静坐40分钟。怎么能让这群哈萨克族孩子爱上汉语呢?为了不影响当地学校教师的教学信心,课后,我单独与她进行了沟通,当时她的表情非常愧疚,我劝慰她思想负担不要太重,只要自己用心学习教学就会有所改进。本以为到此结束,可她却诚恳地说:“我再上一节课,您听听。”话音一落,我的泪水禁不住往上涌,她的勇敢和担当深深地感动了我。

第二堂语文课是作文辅导,内容是让学生写一种动物。她引导学生们写自己熟悉的动物,因为学生的父母多半是牧民。平时的生活体验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写家里刚出生的小马驹!”“我写鹰!”“我写骆驼!”教师不时插话细问:“驼峰是什么样的?摸上去什么感觉?”学生争先恐后地描绘着,生动而又快乐……这节课的课堂结构虽谈不上多么精致,但走进自然、贴近生活的话题让课堂有了温度,学生敞开心扉,畅快表达,其乐融融。这位教师主动勇敢的教学选择,让课堂由“糟糕透了”变得“精彩极了”,说明在所有的教学手段和因素中,当教师这个发动机启动了,学生的激情与活力才会被点燃从而迸发出来。这个启动的力量不仅源于外在压力,更源于教师内心对语文的热爱和使命的认知,带着这样的使命上路,教学才能扎根落地,也才能真正促进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繁荣与发展。

“唱响古诗词”的学习共同体

为全力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阿勒泰地区的许多机关干部和教师轮岗下乡住户,与少数民族兄弟共生活共学习。学校里的各民族师生也通过各种形式学习普通话,但对古诗词却都有些胆怯和回避。去年,部编教材中古诗文已经由70多篇增加到126篇,学习古诗文无疑成为一场“攻坚战”。我和民族教师组成“共同体”,通过集中讲座、分散培训、信息沟通、案例教学等形式,探索推进民族地区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在与民族教师共同进行教学研究时,当地人自豪地说李白就出生在他们那里。我查询后发现,学术界的确曾有这种说法:李白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5岁才迁居绵州昌隆。这种说法是否属实,历史学家尚无定论,我自己也无暇考究,但是李白与天山确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写的《关山月》便是最好佐证。王维也奉使出塞留下了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元二”就是从陕西过敦煌来到现在新疆库车县的。众多文化名人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迹……于是我们和当地教师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学习共同体”,旨在全面提升他们的古典诗词教学能力。

我们的“学习共同体”还建立了微信群,有朗读与跟读,有答疑解难,有微培训。在古诗词教学中,“案例教学”是最富有成效的方法。第一步是民族教师上课,我们分析课堂提出建议,然后是“师对师”演示,我登台示范,直到当地教师完全理解,露出满意的微笑。最后环节是欣赏名优教师古诗词教学经验并交流。“案例教学”,让大家体会到古诗词教学要在关键处触动学生的灵魂,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两人是良师益友,分别何等不忍,古时候的再见又何等之难,充分理解诗人依依不舍的孤寂之情,之后方可谈及带感情的朗读和延伸理解。通过古诗词的“案例教学”,我最后总结出教学要点,比如要教学生理解诗词的“意美、音美、形美”,应注意了解时代背景和诗人个人经历等。

巧遇公益课堂的兄弟姐妹

在支教的日子里,听说我们住处附近的一所中学有不少年长的民族教师急需培训普通话后,我便和两位支教教师前往,去参加夜校公益课堂。记得刚上课时,面对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老教师,我们有点儿尴尬,不知怎么教学。可后来却相处得如同兄弟姐妹。

我告诉教师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仓颉造字到今天已经有五千多年历史,汉字目前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字,里面有故事,有文化。比如“采”表示动物用爪子上树去采东西吃。智慧的祖先按其意思造字,我们懂其中的故事记字就不难,这样还能记住一串儿字。如理睬、彩虹、蔬菜等。书写时注意左小右大,上短下长,如人的体型特点,我用心地按规律深入浅出地讲解,循循善诱……

等我讲完了汉字的故事,民族教师们为奖励我,献上了舞蹈。一位年近五旬的男教师表演《黑走马》,几分钟后,其他人就都情不自禁地跟着跳起来。我模仿他们,前倾着腰,抖动着双肩。一些女教师教我挤牛奶的动作,我就又加上了手的动作。记得分别前的最后一节课,当地民族教师吐字清晰准确地完成了朗读作业之后,让我唱歌,于是我就唱出了来新疆后一直想唱的《我和我的祖国》……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教师进修学校)

《中国教育报》2020年09月24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