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广安市区中心一路向北,穿过老城区,就来到“城市的绿肺”萃屏山公园。绿树掩映的山坡上,窗明几净的广安区幼儿园矗立其间。以幼儿园为中心,六条便民通道呈放射状延伸到山脚,串连起一个个老旧小区。
幼儿园负责人梁泉翠2003年在这里参加工作,“过去,幼儿园条件简陋,只有一条狭窄的梯步与外界相连,每当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摩肩接踵、水泄不通”。抱在怀里、背在背上、举过头顶……家长各式各样“带娃”的情景,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记忆中。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群众“急难愁盼”,学前教育名列其中。2018年,广安市委书记李建勤在全市教育大会上发出“动员令”,提出“办区域性最好的教育”。广安把改革的重点瞄准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开始实施“全域公办学前教育示范市三年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新(扩)建公办园160所,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适龄幼儿都能到公办园上学。
“晚干不如早干,要干就要干好。”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广安以新思路、新方法勇啃“硬骨头”,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学前教育攻坚中,新建公办园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像广安区幼儿园一样的老旧幼儿园也面貌一新。
重塑学前教育空间格局
新学期,家住广安市武胜县城东新区的4岁小朋友周泽熙,转到了家门口的武胜县东方红幼儿园。在宽敞的户外体育场玩篮球、在专业的烘焙室里揉面团,是他最喜欢的活动。
此前,周泽熙所在老城区的一所幼儿园,距离他家有近十公里,家长每天接送需要半小时以上,遇上堵车更是“苦不堪言”。
周泽熙一家之“苦”,在三年前的广安非常普遍。2017年年底,广安共有幼儿园713所,其中独立建制的公办园仅有78所,公办园学位占比为26.04%,低于四川全省平均水平16.42个百分点。
全市公办园空间分布不合理,老城区公办园校舍、设施设备老旧,空间狭小,新区则是一片“空白”。大部分适龄幼儿入园主要依靠收费高、保教质量参差不齐的民办园,“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十分突出。
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广安通过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收购小区配套园、优质公办园举办分园、剥离乡镇中心校附设幼教点等多种方式,使得短时间内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总量成倍扩张。截至2019年12月,全市已累计开工建设公办园112所,建成投用60所,公办园学位占比提升至45.04%。
广安区幼儿园改扩建的“曲折经历”,最能体现广安在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价值取向”。
这所幼儿园最大的问题是交通不便,如果要原址重建,必须付出高昂代价新建一条通车道路。一番讨论之后,不少人倾向于将幼儿园迁出,异地重建。
广安市市长曾卿实地考察后,最终“拍板”:不能迁!
在他看来,广安区幼儿园的选址,关系到老城区不少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入园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花再大代价,也要把路打通。于是,便有了如今广安区幼儿园“四通八达”的格局。
一所幼儿园的“迁与不迁”,展现出广安树立正确“政绩观”、全心全意为群众谋福祉的决心和魄力。
最近,“广安要将幼儿园建在城区的公园绿地当中”这一消息在广安市民中“炸开了锅”,家长们纷纷打趣:“送完孩子还可以顺带在公园遛遛弯儿!”
翻开广安市幼儿园建设规划,这样的“传言”确属事实。
在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基础上,广安提出公办园要建在“人口密集区域、街区节点口岸和公园、绿地旁边”等环境好、家长接送便利的地方,“把城市中最好的地方留给幼儿园”。
为了保证公办园选址的落实,广安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新出让土地配套建设公办幼儿园的通知》,对公办园建设所需的用地全部按教育用地无偿划拨。
广安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贤述说,广安将公办园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主抓力推,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及时解决了土地征用、规划选址等诸多问题,保证了公办园建设顺利推进。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今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广安仍稳步推进着48所公办园的建设。未来,以“15分钟”为半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优质公办园的“美好画卷”正在广安缓缓展开。
“真金白银”保障建设顺利推进
武胜县华丰镇中心校原有附设幼儿园,一百来个孩子只有一名专业教师。“多数时候就是一支笔、一个本子,开展幼小衔接教育。”华丰幼儿园园长曹万琼回忆,家长如果想追求更好的学前教育,只有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花费很高。
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以来,附设幼儿园从中心校剥离出来,“政府把一块企业用地无偿划拨给学校,按照标准新建幼儿园,还招聘了9名专业的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曹万琼说,“独立”以后的华丰幼儿园从五大领域入手开展一日活动,还发挥幼儿园位于农村的优势,开发了别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主题游戏。
华丰幼儿园的发展步入正轨,保教理念和质量也在快速提升,不少送孩子进城的家长也开始“回流”。
“不能政府省小钱,让老百姓花大钱”是广安推进公办园建设的响亮口号,其中老百姓的“大钱”,的确“很大”。
广安市委、市政府算了一笔账,如果整个广安80%的孩子,像华丰幼儿园的孩子一样,能在家门口的公办园就读,按每学期费用2000元计算,每年能为全市家长节省开支10亿元以上。
但口号中的政府的“小钱”,对广安来说,也确实“不小”。
广安1998年建市,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据测算,建设160所公办园,需投入资金约20亿元,这还不包括土地价格和教职工工资。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目标后,每年的人员及运转经费就达4.9亿元。
“口号喊得响,事能否办得靓?”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之初,不少群众在翘首期盼的同时,也对计划能否落实满怀担忧。
广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公办园建设推进过程中指出:“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乱花钱,不花冤枉钱,把更多资金投向民生领域。”
在不断加大市县两级财政投入的同时,广安以市本级作为“切入点”,设立市级公办学前教育建设奖补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用于奖补各区市县(园区)公办园建设,示范带动区市县建设积极性。
与此同时,按照“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广安把区市县推进公办园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倒逼各区市县舍得花真金白银建设公办园。
“老百姓花再小的钱也是大钱”,一切从群众的需求出发,广安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区域发展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中,不仅跑出了令人惊叹的“广安速度”,更书写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精彩答卷。
要办就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新建160所公办园,又一道难题摆在广安教育人的面前:教师的水平才最终决定办园质量,按照传统保教模式,新建幼儿园共需增加约6000名教师和保育员。
如何突破编制“瓶颈”,在短时间内解决优质办园的问题?
广安创新人事管理体制,出台《广安市公办幼儿园合同制教师保育员招聘管理办法》,明确了合同制教师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对合同期间表现优异且服务年限达到3年以上的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程序定向考取编制,打开了合同制教师成长的“天花板”。
对合同制教师薪资待遇的制度化保障,激发了优秀有志青年加入幼教团队服务学前教育的热情。2018年、2019年两年间,广安共公开招考合同制教师573人,有效保障了新建公办园的教师需求。
吴诗宇是广安二幼的一名合同制教师,2018年大学毕业的她曾一度因为工作而感到迷茫。“传统公办园编制很少,很难考进,不少民办园的工资待遇不稳定、缺乏培训。”以合同制身份进入广安二幼以后,吴诗宇参加了岗前培训,去年还参加了“国培计划”,而且每天都要参加幼儿园的“一课三研”。浓厚的研究氛围让她感觉“很充实,收获满满”。
“要办就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不仅要让孩子们‘好入园’,更要‘入好园’!”广安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中平说,广安将坚守“城市发展为人民”的初心,千方百计扩大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资源,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玩中益智、乐中成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25日第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