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变革课程形态 拓展学习时空

——以“融通学程”促进课程综合育人的创新探索(理论篇)

发布时间:2020-11-19 作者:杨东亚 严瑾 来源:中国教育报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以下简称“拉小”)20年前开始探索智慧教育,以“慧学慧玩慧生活”为育人目标,聚焦儿童真实学习历程的研究,创新落实国家课程的方式,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进行学习活动设计,搭建起学科学习的进阶路线,形成了学科学习的良好生态。走向融通的儿童学习历程研究,让拉小找准了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和推进课程综合育人的突破口,迈入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阶段。

    融通学程的内涵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应遵循“五育并举”的原则,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随着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逐渐从“教”走向“学”——从“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儿童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课程逐渐从“课”走向“程”——走向“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学习历程。拉小在深刻理解“两个走向”的基础上,将目光聚焦“学”与“程”,转向儿童学习历程的研究,探索在融会贯通的学习中培养儿童综合素质,实现儿童生命的成长。于是,一项命名为“融通学程”、旨在提高儿童综合素质的教育行动应运而生。

所谓融通学程,是以学科教学为基础、以价值体认为核心、打破边界、重构意义,实现儿童融会贯通的学习历程。融通学程是践行综合育人、实践育人、课程育人的变革行动,也是从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走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益尝试。

融通学程的价值和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融通学程涵养学生综合素质。未来的发展具有不可预测性,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仅仅拥有知识和技能远远不够,只有拥有在复杂情境中灵活应对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未来社会更好地生活。融通学程着眼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融通”的理念和思维回答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时代命题。

融通学程遵循生命成长规律。分科的学科知识学习,需要一个综合的方式与载体才能更好地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儿童立场的课程教学旨在引领学生完整生命的舒展与发展,在成就他们一段充实、丰富和美好的生命历程中走向学科综合育人。

融通学程有利于培养未来创新人才。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创新人才需要的认知素养、人际素养等,需要在融合课程中培养。融通学程以开放与融通的理念朝向未知世界,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自然中鲜活的事物,让学生葆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拥有探索、发现、创造的强烈愿望。

    融通学程的学习模式

拉小在实践中建构起“融通学程”三维学习模型,致力于让学生在实践多元学程样式、经历真实学习模块、打通学科学习通道中培育综合素质。

构建多元学程样式

学程样式是融通学程在实践探索中的现场创造,融通学程通过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学程样式实现育人的目的,目前学校已经探索出了综合学程、接力学程和微距学程等不同类型的学程样式。

综合学程:侧重于学生六年成长的整体规划与设计的学程,一学期一主题,强调儿童学习的融合性。“学程周”是拉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实施,“望星空”“池塘秋语”等12个主题构建儿童课程学习图谱,“发现质疑—信息查阅—现场探究—跨界体验—活动评估”等五大学习模块重构儿童学习路径。“学程周”建构起综合育人、活动育人的儿童学习新样态。

接力学程:侧重于学段衔接与校区衔接而设计的学程,在一和六两个年级试验后逐步推广到其他年级,强调贯通性。一年级“小幼衔接”是为帮助入学新生顺利实现小幼衔接定制的学程。“彩虹般的我”学习项目统整国家语文、数学、美术、音乐教材中的课程资源,创设“介绍介绍我自己”的情境,学生用文字、数字、图画、歌声等为自己画像,在游戏化活动中主动开展人际交往。

微距学程:侧重于学科学习中的单元整合、主题学习或课时教学中的学程,融于学科教学中,强调学科性。有传承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年·味’主题体验式学程”,有改变单篇教学模式的“‘指向创造’单元整体学程”,有融合数学、科学等多学科的“‘工具研学’跨界学程”,有学科课堂教学中解决具体学习任务的学程设计,等等。

融通学程研究的不同发展阶段中,综合学程、接力学程和微距学程不是分裂的而是共时性存在的,三者之间彼此关联,既各有侧重又功能互补,以融合的方式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生成多种融通样态

融通学程是经由融合、渗透和联系而生成新的儿童学习生态。它是一种实践方式,也是一种行动理念、育人实践和系统思维,带来了教育现场的学习情境、学习组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等多方面的深刻改变。

学习情境的融入——真实的儿童学习历程中,学习情境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情境融入儿童学习,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某种或多种知识完成特定任务,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感受与理解,逐渐地生长出综合素质。

学习组织的重组——教师、家长、专业人士构成多样“学习群”,角色多元,动态转换。既有传统的生生、师生组成的教室中的正式学习组织,又有时时、处处发生的学习所生成的非正式学习组织。

学习内容的贯通——学习内容设计指向完整儿童的生命成长,横向扩展上,知识与知识之间产生关联,知识结构化;纵向贯通上,知识和能力形成进阶式、螺旋式的上升,前后相连,让儿童的学习内容具有生长性。

学习方式的整合——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结,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经由批判性地解决问题而创造个人的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在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中得以培育。

学习资源的统整——学习资源因需而统整,以学习活动单元为起点,调整学校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课程元素,统整校内图书馆、信息平台和社会场馆等优质课程资源,支持儿童的现场学习。

打通多条学习通道

儿童综合思维的果实,只有在全过程、全方位的融通、渗透和整合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够生长出来。融通学程破除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之间、儿童经验和学科学习之间的边界,打通了若干儿童学习的通道。

    打通学习空间的通道,实现异质学习空间互联。学习空间承载着学生的学习行为,物理环境空间提供学程发生的场所,人际关系空间让学习在街头调查、场馆对话的现场中产生,具身认知空间建构学生身体在场的学习,虚拟学习空间通过延展出学生学习的新天地而创生学习组织的新形态,融通学程既实现不同空间的“各美其美”,又发挥空间整合后“美美与共”的功能。

打通活动经验的通道,综合不同感官联觉经验。打开学生的所有感官,三年级“奇遇童话”学程周中,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让尽可能多的感官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获得来自于不同感官对于“世界童话”的丰富体验。由此,儿童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再是片面的而是综合的,不只是头脑参与的而是身心在场的。

打通课程资源的通道,支持学生群体个性学习。融通学程不仅要实现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学习,还以学习资源的整合实现了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重组学校课程资源、优化场馆学习资源、开展学习资源“云建设”、发掘课程基地资源,学习资源的异质构成让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选择性。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建构能够把学习资源供给学生群体的现实路径,让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发生成为可能。

打通学习工具的通道,融合线上线下学习样态。“工具研学”的持续研究,让学习工具撬动儿童的学习变革。从来源上,学生可以利用已有学习工具,可以调整优化配套学习工具,还可以自己研制学习工具;从方式上,智能工具嵌入学习过程中,让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人机交互式学习成为学习的新常态;从功能上,学生不只是使用工具开展学习,在优化和研制工具的过程中也生发出学习组织新形态的元素。

    融通学程的研究机制

融通学程的研究与实施,在带给教师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需要建立激发、维持教师开展融通学程研究及促进课程教学改革高效良性运行的研究机制。

以组织变革为起点,释放教师研究活力。学校成立“‘融通学程’研究中心”,汇聚了一批有激情、有想法、乐钻研的教师,自发形成研究团队,开展各个学科的项目试验。同时,还应教师要求成立“‘融通学程’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各个项目团队邀请不同领域的研究专家作为指导委员,融于项目研究中,和教师们共同研究。研究中心的成立,为教师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激发了教师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了教师研究的想象力和激情。

以课题研究为支点,引领学科项目实践。“融通学程”研究中心带来了从“主题课堂试验”到“学科课题探索”的转变,从主题的“漂移”到课题的“聚焦”,持续系统的研究带来知识的累积与进阶。八大学科项目,“一学科一课题”。学科教学课题群营造“大家一起学”的学习文化生态,让教师的学科教学找到学理支撑与引导。

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汇聚教学研究动力。本着“少一些约束,多一些激励;少一些管控,多一些发展”的原则,拉小制定了“融通学程”学科试验项目的申报制度、教学研修制度、试验项目升降制度,等等。“融通学程”学科试验项目申报制度,确立校本化的“申报+委托+推荐”的项目产生形式,拟定了“头脑风暴—自主申报—现场展示—过程指导—形成方案”的申报流程,让试验项目的申报成为项目团队成员培训、提高的过程。

(作者杨东亚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教师,严瑾系拉萨路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9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