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每个孩子都需要打一针PUA疫苗

发布时间:2020-12-03 作者:王占郡 来源:中国教育报

PUA本是Pick Up Artist(搭讪艺术)的简称,是一门帮助内向的男士提升自我认知、敞开心扉与异性更好地接触的学问,大约上世纪60年代诞生于心理学领域,现在却演化成了极具杀伤力的情感洗脑控制。

尤其值得警醒的是,类似于PUA的情感洗脑控制现象,在朋友、同事、夫妻甚至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普遍地存在着。因此,了解PUA的特征和危害,识别PUA的伎俩,犹如注射PUA疫苗一样,是父母保护孩子免受此类伤害的责任。

从网上曾热传的几起女大学生被男友虐待致死的案例来看,她们并没有被绑架,并没有失去人身自由,为何会成为被情感洗脑控制的牺牲品呢?

原来,PUA易感人群是有特征的,其人性基础往往具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研究表明,在威胁、照顾、洗脑、绝望这4个条件下,人是可以被驯服和驯养的。被PUA的人也基本符合这4个条件,只不过受到的是心理控制而非人身限制。那么,哪些女孩子容易成为PUA的猎物呢?

没见过世面的傻白甜。有的被过度保护,没有经历过外面的世界,没有怎么谈过恋爱,活在爱情小说或韩剧的情境之中,相信人都是好人,没有吃过亏,对花言巧语没有抵抗力。有的没有见过世面,离家闯荡时内外资源有限,也容易受骗。

寻觅关怀的空心人。人格不独立,本能具有对爱的渴求,需要被照顾也需要被认可。一旦遇到示好的异性,理性的屏障很快崩塌,飞蛾扑火一般对爱恋对象过度情感依赖。接连恋爱失败的女孩子都有这个特征,她们的情感很容易被恶意利用。

母爱泛滥的拯救者。试图用爱去感动那些劣迹斑斑、对自己不好的浪子,通过一再忍让、不断降低底线来维系亲密关系。这类拥有拯救者使命感和讨好型人格的人,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个人价值感较低,会莫名地同情哪怕是伤害自己的人,把对自己的悲悯投射到他人身上,通过关怀对方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因此,父母有责任带着孩子了解PUA的基本特征和诱骗伎俩,看清情感控制的隐秘角落,就像给孩子注射一针PUA“疫苗”,让孩子产生识别和抵抗PUA“病毒”的抗体,这样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一碰见类似PUA伎俩的蛛丝马迹,就会立即警觉并进行防御,PUA就伤害不了咱们的孩子了。

针对没见过世面的情形,早一些带着孩子多接触家庭之外的事物,比如旅游、聚会、营地、实习、体验一些高消费等,并让孩子自己多张罗、多组织,允许孩子吃亏、犯错误,在可控风险限度之内让孩子积累经验,扩展见识,今后遇见一些诱惑就不会轻易迷失自己了。早些经历小挫折,可以避免以后遇到大麻烦。

针对寻觅关怀和母爱泛滥的情形,要在婴儿阶段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母婴依恋关系,用“无条件的爱”把孩子喂饱,使孩子建立一个自我滋养的内在系统,孩子就“自带阳光”,不再四处寻找安慰和依赖。同时,在家庭之中建立互相尊重、边界清晰的人文环境,每个人为自己的行为和情感负责。如此,孩子长大之后,就会自动识别那些控制和伤害自己的行为,并自然会远离那些人了。

孩子遇到专业PUA猎手也许是小概率事件,但现实中,不难见到一些父母打着“我为你好”的旗号,一边威胁你,一边照顾你,一边教育你,一边控制你——完全符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4个条件。于是,很多子女活在冲突之中,内心对父母的控制和否定非常愤怒,行为上却又孝顺而服从。而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控制具有隐秘性和合法性,受害的孩子有苦难言,对其身心健康是极大的威胁,这种模式如果不解决,还有可能传到下一代。

(作者系北京中亲联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03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