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贫困生也能拥有多彩人生

——教育系统“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0-12-22 作者:本报记者 柴葳 于珍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0教育脱贫攻坚年终观察”之二

“毕业后,我通过校企合作到阿克苏市红旗坡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工作,3个月实习期结束后,每月工资收入2500元至4000元。”如今,家住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铁热克村的库都斯·库尔班,已经顺利从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并获得了稳定的收入。

教育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让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学习一门技能、让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和儿童掌握普通话、推进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工作、推进贫困县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正在成为现实。

职业教育: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在云南省宁蒗县,每年有2000多名“两后生”。最近几年,宁蒗县大力落实免费职业教育招生“托底”政策,对于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两后生”,宁蒗县教育部门积极与省内外职业学校进行对接,动员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走出去”参加职业教育,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方式,也是实现“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重要手段。

不止针对适龄在校生,依托“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育部面向52个未摘帽贫困县的1113个贫困村,督促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对未设中职学校的贫困县,教育部指导各地因地制宜,通过新建中等职业学校、就近异地就读、普教开设职教班等多种举措,满足适龄人口和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需求。

“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圆了大学梦,我真幸运赶上了这样的好时代。”去年9月,河北省饶阳县的“蔬菜大王”宋长江有了一个新身份——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学生。2019年秋季,通过参加高职扩招,全国有3.5万名高素质农民和宋长江一样,从乡村的田埂迈进了大学的校门。

为充分释放高职扩招的政策利好,农业农村部、教育部于2019年启动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新型农民、乡村工匠、农村电商等人才培养,力争经过5年努力,培养100万名接受学历职业教育、具备市场开拓意识、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高素质农民,形成一支“永久牌”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

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教育技能扶贫研究课题组”研究指出,近年来职业教育培训范围逐步从过去单一的送教下乡、农民短期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转向更加系统的全日制学校人才培养、东西部合作办学、全行业全产业在职培训以及各种灵活多样的专门化社会技能培训项目。

秦龙江是贵州省安顺市民族中等职业学校首届航海捕捞专业“海洋班”毕业生,现在能操控万吨巨轮乘风破浪,他也成为家人幸福生活的依靠。在内陆安顺培养出优秀的船员,离不开青岛海运职业学校的助力。

而在上海,短短7年间,几乎每所上海的中职学校都有一所西部地区的结对学校,成立职教联盟,“一校为主,多校对一”的精准帮扶正在托起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腾飞梦”。在精准帮扶的过程中,职教联盟积极探索专业共建支援,立足当地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加强专业建设,以“专业适配”的人才队伍助推区域产业发展。

“在提倡贫困地区自己发展好职业教育的同时,我们实施了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计划,让东部的职业教育集团来帮扶西部:一是帮助建立实用的专业,二是要让欠发达地区或者贫困地区的学生到东部地区接受优质职业教育,以后能够在当地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普脱贫:链接外界有了更多可能

“上过幼儿园,过了语言关的孩子,来到小学,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学习,与以前相比状态截然不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尼波镇中心小学教师勒尔瓦则从教27年,在他看来,随着教育投入加大,彝族孩子普遍上幼儿园,上小学后适应学校生活的速度明显变快了。

近年来,随着“一村一幼”计划的实施,民族地区农村孩子就近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实施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切实发挥普通话在教育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补齐学前教育短板。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语言问题是影响脱贫的根本性问题。数据显示,《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以来,语言扶贫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上升至80.72%,“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普通话普及率达到61.56%,贫困群众的普通话交流能力明显增强,创业致富愿望愈加强烈。

“这是一次真正能提升普通话技能的培训。”今年暑假,上完一节课后,甘肃省镇原县开边镇解放小学教师田宝霞给来自安徽大学的志愿者发了一条微信。为响应教育部、国家语委“推普助力脱贫攻坚”的号召,安徽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集结优势资源,对口甘肃省镇原县100名少数民族教师、农村教师开展线上培训。

面向全国52个未摘帽贫困县同时开展的一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训,是教育部党组关于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总体部署的重要举措。教育部组织50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以结对帮扶、小组辅导、互动练习的方式,对口52个未摘帽贫困县开展教师普通话提升在线示范培训,同时,分寒假、暑假、5月、10月四期,组织高校开展“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扩大活动规模,创新方式方法,对青壮年农牧民、基层干部、学前幼儿开展推普宣传和培训。

“您好,有事,儿吗?”“不对,老师说的是‘事儿’。”在县语委今年9月举办的普通话培训班上,甘肃甘南州夏河县甘加镇八角村的周毛吉在和同学练习普通话,45名甘加镇贫困村青壮年农牧民学了一周,仍意犹未尽。“学好普通话,生活更方便了,工作也更好找。”周毛吉说出了大家共同的感受。

“由于地广人稀、地域偏远,很多青壮年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的水平不高,他们很难走出这个地区去就业。在这种情况下,推广普通话教育,更便于他们走出大山、走出边远的地方、走出农牧区。”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语言扶贫,科技助力。中国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企业担负起推广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的重任。“语言扶贫APP”“墨韵智能·书法进校园助力项目”等一系列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民族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的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及教育教学中,给语言扶贫插上了科技翅膀。

招生就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今年6月,拿到杭州市萧山区城市管理指挥保障中心的录用通知,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生唐湘璐终于松了一口气。唐湘璐来自52个未摘帽贫困县之一的广西河池市大化县,从2月到5月,受疫情影响,一直在家“云求职”的她,内心十分焦灼。在学校“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和教育部一系列就业帮扶政策助力下,她成功签约。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贫困家庭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据统计,52个未摘帽贫困县共有毕业生13.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4.5万人。教育部将这些贫困县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调研指导、督促落实的重要任务。

——征集了一批定向招录52个贫困县毕业生的岗位,在“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活动中开辟“就业专区”。

——会同人社部为包括52个贫困县在内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提供求职创业补贴,人均1000—2000元。

——依托直属高校就业帮扶工作群、省属高校就业帮扶工作群,要求毕业生所在高校对贫困县毕业生实行分类帮扶和“一人一策”动态管理,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重点推荐。

——会同有关部门对普通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未就业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经费来源为失业保险基金结余。

……

今年,又有10万名贫困考生,在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惠泽下,走出家乡,走进大学,打开实现梦想的大门。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专项计划极大增加了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

统计数据显示,国家专项计划招生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实施区域覆盖了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甘肃、宁夏、新疆等7省区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2019年专项计划共录取7省区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3.6万人,较2018年增加0.2万人,增幅5.9%。

同时,各地和有关高校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深入贫困地区和中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专项计划政策宣传,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倾斜,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通过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等措施,帮助专项生顺利完成学业。

另外,在专升本计划中,教育部要求各地安排适量的专门计划招收高职毕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进入本科层次培养。在2020年全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计划安排中,也对52个未脱贫摘帽县所在的7个省区予以倾斜支持,重点安排师范类、农林类、理工类院校预科班招生计划。

“我们在想各种各样的办法,让这些孩子能够打通成长的通道,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他们人生发展就会更丰富。”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22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