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次用心和动情的写作

发布时间:2020-12-30 作者:广东金融学院 杨胜刚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的二本学生》在《人民文学》发表和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相关的专访和报道便密集地出现在各种媒体。各网络平台推出的专访推文屡屡突破“10万+”的阅读量,推文之后的评论动辄上千条,显示了公众对这一话题的共鸣。一时之间,人们把“二本学生”与“985废物”“小镇做题家”等网络热词放在一起,形成热烈讨论,“二本学生”及他们的生活状态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因其对二本学生的深度书写和广泛影响,《我的二本学生》在年底纷纷登上各类榜单,显示了本书对现实的意义。

这本书的“火爆”一点儿也不意外,这是当下第一部以较大篇幅集中描述“二本学生”这一庞大青年群体生存境况的非虚构作品。由于中国高考经济的高烧不退和高等教育的分层,社会把更大的关注度,给予了数量较少的一本院校和“211”“985”高校,这类大学的孩子,成为中国父母期待和社会艳羡的对象。相对背负光环的一本院校和“985”“211”高校学生,数量更为庞大的二本学生,在大众媒体中基本处于隐匿状态,只有其中的佼佼者,才可能被偶尔捕捉到。这一无声而广大的青年群体,在中国快速发展时代变动之下,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怎样的人生,从没有被公开和大规模地讲述过。作者黄灯扎根于自己从教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加上和不少学生的不断交流,对这个群体进行了曝光,让人们看见了二本学生真实的生命状态,知道了这些学生一路走来,他们的个人生活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和精神的曲折,也让人们读到了这些二本学生在自己人生路途中,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隐秘记忆和身心伤痛,他们现在正面临怎样的现状,他们的未来又将如何。

难能可贵的是,黄灯对自己的二本学生的真实“转述”和追踪式访谈并没有停留在单一的时间平面,对学生个体人生经验的描述并不零碎。在书中,作者有意识地把自己写入二本学生的生活史。她以自己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二本学生这一具体身份出发,把自己那一代二本学生的人生道路与她出生于80年代、90年代的两代二本学生的命运进行对照,在对比中,去窥探他们在国家和时代的快速发展中的不同境况,形象而有说服力地呈现了当下二本学生更难以抵抗社会结构的再生产机制,而他们所受的高等教育,在他们步入社会的个人发展上,其权重和效能正在递减。相反,二本学生的原生家庭、他们拥有的社会关系对他们人生道路的决定性正日益增大。走什么样的人生路,看上去似乎是他们主动选择的结果,但未必不是在他们所处社会地位所能提供的生存条件之上的必然选择。

当然作者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困扰二本学生的时代问题,并不仅存在于他们这个群体中,实际上也落在整个青年群体身上,她明确提出,“本书承载的落脚点,意在探讨中国转型期青年群体尤其是普通青年群体的命运”。在美国非虚构作家J.D.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和法国作家迪迪埃·埃里蓬的《回归故里》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在欧美国家,教育不仅不能让人获得自由,反而让社会差异结构变得更加稳固。由此可见,黄灯在本书中所探讨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可以说《我的二本学生》对这一世界性的问题进行了“中国式”的表达,而这本书的“大问题”意识和公共性的品质也由此凸显。

关于这本书,另外一件不可忽略的事情,是写作的难度和作者在写作的背后对学生的倾情付出。在十多年的教学中一直注意保留学生的作业、答卷和笔记,足见黄灯对学生的有心和用心;在日常教学和私下生活中始终保持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和频繁交流,并能在学生毕业后仍然关心他们的去向和出路,随时对他们的生活现状保持关注,这同样需要细碎而浩繁的心力付出;而能让学生向自己敞开心扉、愿意无保留地倾诉,更需要作者以心换心的共情与理解。所以,这样一本书的写作,对作者的情商、同理心、共情能力有极高的要求。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30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