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图书馆使用语音助手。
学生在平板电脑上阅读。
部分国家将阅读赛事、阅读节日、社交媒体传播和荣誉激励机制相融合,推动阅读从个体行为上升为社会风尚,进而发展全民阅读文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屏万卷”的数字阅读时代已然来临。在大中小学课堂和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也为教育资源共享和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无限可能。放眼世界,部分国家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构建起适配不同群体的数字阅读样态。
资源建设
拓展数字阅读资源
内容构建是推广数字阅读的基石。部分国家通过转化纸质阅读资源、拓展资源库和建立数字阅读平台等措施,积累数字阅读内容库。法国于1992年开启图书数字化工程,并于1997年推出国家数字图书馆,对专著、期刊、手稿、地图、规划图、照片和录音等资料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存储。英国成立数字存储联盟,将现有实体书籍、报刊等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2024年,加拿大图书档案馆启动一项计划,将1322年至1920年间多达8万份已过版权保护期的出版物进行数字化,构建开放资源库,促进文化传承和文献资料的全球共享。一些外国图书馆与胡普拉(Hoopla)、赛阅(Over Drive)等全球知名数字资源发行商合作,为读者提供多样化数字读物,包括电子书、有声读物等。新加坡的“学生学习空间”平台整合小学至大学预科课程资源,涵盖电子教材和互动模拟工具,推动教育资源普惠化。
技术赋能
打造沉浸式阅读场景
数字时代,部分国家采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阅读的场景创新,通过互动游戏、虚拟勋章奖励机制等,重塑传统阅读模式,为读者提供多维感官体验,以形成“寓读于乐”的创新实践。英国开发的免费数字阅读游戏“教你的怪兽阅读”,将系统合成语音教学法与游戏化设计相结合,分三个阶段帮助3—6岁儿童掌握字母发音、单词拆分和句子阅读技能。游戏中,儿童需帮助怪兽完成不同关卡的学习任务,之后才能获得奖励并进入下一关。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既能帮助儿童阅读,也可实时监测学生学习进度,在英国中小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丹麦6家图书馆联合艺术家和技术团队打造虚拟阅读船,利用3D建模、虚拟现实技术为儿童构建互动叙事、场景体验的沉浸式阅读场景,儿童可以化身故事主角,与虚拟角色协作生成《奇异生物》故事集。德国“追寻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的踪迹”数字阅读项目,利用“行动目标”软件设计定位导航任务,让儿童在户外徒步中完成与《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剧情相关的解谜挑战,实现物理空间、数字内容与身体行动的三维联动。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市图书馆为5岁以上儿童设计趣味动画冒险活动“魔法地球四季大冒险”,以主人公米娅奇幻冒险的剧情,搭配沉浸式动画和虚拟星空游览,将科学认知与文学想象相结合,让儿童在探索自然规律的同时体验阅读的乐趣。
载体革新
普及数字阅读设备
智能终端和数字平台的普及,使阅读更加便捷化,增强了数字阅读的可及性。韩国“公民阅读文化行动”下设“全民小型图书馆”项目,为400多个社区图书馆提供计算机设备。这些设备与中心图书馆连接,可获取电子阅读资源,供社区居民借阅。新加坡的一些公共图书馆提供免费数据库下载服务,读者还可免费外借电子阅读器和有声读物播放器等设备,满足其阅读需求。新加坡学生还可通过国家配备的个人学习设备获取在线阅读资源。德国雷米吉乌斯图书馆推出“数字媒体盒”,这是一个可供借阅的纸质和数字阅读套盒,内含主题书籍、平板电脑、游戏、光盘等阅读材料,旨在为读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多媒体阅读体验。
分类推广
让每个人都享受阅读
一些国家通过分龄适配、障碍群体干预、流动性资源下沉等方式,关注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阅读需求。德国布里隆市图书馆设计“阅读测量尺”,以赤、橙、黄、绿等10种颜色标记0—10岁儿童阅读能力,为各年龄段儿童推荐适配的数字读物。新加坡为儿童提供精准数字阅读服务,将儿童分为学龄前儿童(0—6岁)、学龄儿童(7—12岁)和青少年(13—19岁),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制定相应的数字阅读推广策略。挪威有声读物和盲文图书馆制作有声读物、电子书和盲文书籍等,帮助视觉、诵读等方面有困难人士无障碍地获取数字读物。芬兰的无障碍图书馆为有困难的群体设计了不同于普通大众的访问入口,并为其提供上门服务。芬兰开发的学习软件“拼读游戏”采用自适应技术,根据每个孩子的技能水平和不同语种特征提供循证读写教学,不断调整语音、字母和单词识别之间的联系,帮助阅读障碍儿童提升单词识别的准确度和流畅度,增强单词解码和拼写能力。目前,该软件已推出多语种版本。新加坡“莫莉流动图书馆”项目定期访问特殊教育学校、孤儿院和一些小学,定向满足困难群体的阅读需求。“莫莉流动图书馆”由巴士改装而成,可容纳3000册书籍,配备电子设施。德国诺伊施塔特市图书馆为移民儿童设计“探索之旅”主题背包,内含双语书籍和平板电脑,通过任务驱动提升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能力。
文化浸润
激发全民阅读热情
整体看,部分国家将阅读赛事、阅读节日、社交媒体传播和荣誉激励机制相融合,推动阅读从个体行为上升为社会风尚,进而发展全民阅读文化。俄罗斯的“阅读马拉松”活动整合了纸质书籍、电视、广播、网络和移动终端等全媒体阅读方式,以马拉松接力形式带动个体和群体阅读,整个活动持续60多个小时,吸引数千人参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面向青少年推出在线阅读门户网站“发现阅读”。该网站专注于分享好书,读者可以通过完成特定阅读任务,解锁虚拟成就徽章,共同建设读者社区。芬兰“阅读文凭”计划联合家庭、学校和图书馆,构建涵盖个人、社群和社会的三级阅读荣誉体系,学生通过参与朗读打卡、阅读圈分享活动获得认证,并在虚拟平台展示成果。
多主体协同
构建立体化合作网络
数字阅读推广须充分发挥政府“资源整合者”角色,建立学校、图书馆、企业、社区的资源共享机制,推动构建“阅读共同体”。德国不来梅市立图书馆联合家庭中心、剧院协会举办“书籍英雄”暑期工作坊,整合场地、内容和技术资源,构建新的跨界合作范式——图书馆策划作家朗读和数字创作课程,家庭中心提供餐饮支持,儿童活动中心负责场地协调。意大利“阅读码”项目由图书馆主导,联合当地志愿者,在公园、乡村等公共场所布设二维码,推动有声读物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实现“无边界阅读”。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立图书馆联合行业组织,推出“澳大利亚暑期阅读俱乐部”,统一策划活动主题和资源包,地方图书馆则根据社区需求灵活落地,组织儿童阅读推广活动。英国“阅读起跑线”计划推动政府、英国图书信托基金会、公共图书馆、早教机构和童书出版商密切协作,根据婴幼儿年龄、身体状况、语种等情况向婴幼儿家庭发放免费阅读包,促进亲子共读。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王旭燕系该院副教授。本文系该院2025年教学学术项目“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5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