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语文教师阅读的两个要点

发布时间:2025-07-10 作者:王海兴 来源:中国教育报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本期关注:教师暑期阅读

  学科教师的成长,绕不开阅读。想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师首先要爱阅读;想从教书匠成长为学者型教师,同样需要阅读。但教师日常工作繁忙,书籍数量浩瀚,如何快速高效提升阅读效率与专业素养?我以语文教师的阅读为例,聊一聊我是怎样开展学科阅读的。

  第一,要精读乃至背诵一些打底子的书。曹文轩先生曾提出“底子论”:书籍分两种,一种是打精神底子的,另一种是打完精神底子之后再看的。然而,当下不少人却颠倒了顺序。对语文教师而言,可以将专业素养划分成不同模块,如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学素养、心理学素养等。然后,从中精心挑选经典著作,做到烂熟于心。

  以传统文化素养为例,吴小如先生曾言:“有人问我,中国古典有什么必读书?过去有一句话:‘诗四观。’‘诗’是《唐诗三百首》,‘四’是‘四书’,‘观’是《古文观止》。把这三种书从头到尾看过、背过,你的国学基础就是上乘的。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也会提高。”无独有偶,周思源先生也认为,与其走马观花读十部小说,不如将《红楼梦》《水浒传》等某部经典熟读十遍,阅读小说必备的能力就有了。

  今天,假如语文教师自己都未曾通读过“四书”、《唐诗三百首》以及四大名著,又怎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呢?即便我们如今可以借助网络获取信息,但知识之间的关联,唯有熟读文本后才能建立起来。比如,《论语》中的“孝”究竟有几层含义?只有通览全书中的相应语段方能领会。

  第二,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攻破阅读难点。所谓专题研究,包含撰写论文、做课题等常见的方式,但我更倾向于以撰写相关著作的方式在某个领域深入钻研。

  提及著述,有些教师觉得这是专家学者做的事,自己没有这种学养,殊不知这恰是一种深入阅读、精研学问的手段。还有一些教师表示,不知道应该从哪里深研。其实,如果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自然能发现不少待开垦的领域。程翔老师谈及自己研究《说苑》的原因时说,高中语文课本的练习题中有一段《愚公谷》,出自《说苑·政理》,他发现教参提供的译文有误,于是就找来《说苑》的相关材料核实,却发现关于此书的研究简直就是“空白地带”,他便决定将此书全文注释、翻译,并加点评。前后五年多时间,他读了很多古书,不仅提升了文化素养,更成为他专业成长的起点。

  随着AI(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跨学科教学、项目式学习、AI辅助教学等开始步入中小学课堂,如果教师有研究动力,总能找到值得深耕的方向。

  关于教师阅读,要说的当然不止这些。很多专家常说,教师要做杂家,要阅读名师课例,也有人专门给教师推荐阅读书单……这些都有很好的参考意义。但无论哪种阅读,夯实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都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根深才能叶茂,精读经典筑牢底子,专题研究突破难点,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坚持下来,一定会对专业能力提升大有裨益。

  (作者系北京景山学校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0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