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火出圈”的论文致谢何以动人至深

发布时间:2025-08-06 作者:郑翅 来源:中国教育报

  “火出圈”的论文致谢之所以感人肺腑,更在于其以主人公作为教育受益者的鲜活经历,传递着教育的温暖与力量

  近日,北京工业大学唐博士的毕业论文致谢刷屏了。这位来自小山村的博士以近乎白描的笔触,勾勒出自己一路跋涉的足迹:12岁跟着父亲挖煤,19岁上专科,辗转于上海电子厂的车床、焦作化工厂的钢筋丛、邯郸高速公路的沥青层、晋城煤矿的炸药堆与鄂尔多斯的掘进面。历经专升本、考研、读博,多少个春秋里跌跌撞撞,最终如愿拿到博士学位并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正如有网友所言,“一笔一血、一字一泪”。

  每年夏天,总会有几篇毕业论文致谢以其独特的感染力“火出圈”,引发万千网友共情与热议。从中国科学院黄国平博士“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的恳切言辞,到凉山彝族小伙苏正民回顾了自己虽“坎坷崎岖”但“充满了光亮和希望”的求学之路,它们为何总能穿透喧嚣,直抵人心?不外乎是以真挚的情感凝聚了对努力和读书的信仰,传递了奋斗的力量和教育的温度。

  毕业论文致谢是严谨学术论文末尾一片珍贵的“自留地”。在遵循学术规范的正文之外,这块空间允许学子卸下专业术语的铠甲,回归本真,以最贴近内心的语言去记叙、去抒发。它超越了研究数据与逻辑推演,成为个体生命轨迹与情感体验的独特载体。当严肃的学术文本戛然而止,这片“自留地”便成了学子回望来路、倾诉心声的园地,承载着最真实、最滚烫的生命故事。

  “火出圈”的论文致谢之所以动人至深,在于它们以个体之“艰”映照出奋斗之“韧”,触动了普通人努力改变命运的社会情感锚点。人们往往乐见类似于从“挖煤小子”到工学博士的逆袭故事,但正如唐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淡然说道,不喜欢用苦和难来形容事情。这些真实的人生经历并非“逆袭爽文”,也非“苦难叙事”,它生动地告诉我们,努力与坚持终有回响。唐博士笔下“晋城煤矿上扛炸药”“鄂尔多斯煤矿干掘进”的经历,苏正民从大凉山深处走来的漫长足迹——这些细节并非对苦难的刻意渲染,而是对生命顽强韧性的忠实记录。在“内卷”焦虑弥漫、“躺平”之声偶起的语境中,这些文字以无可辩驳的真实宣告:只要心怀“男儿到死心如铁”的执着,坚持努力奋斗,终能在看似板结的现实中凿开光亮。

  “火出圈”的论文致谢之所以感人肺腑,更在于其以主人公作为教育受益者的鲜活经历,传递着教育的温暖与力量。父母在贫瘠中的尽力托举,奠定了家庭教育的坚实基础;求学路上恩师的用心用情指导,点燃了学校教育的星星之火……正是这些涓涓细流的汇聚,共同塑造了他们淡然面对生活起伏、懂得感恩的性格特质,为他们铺就了一条走向学术殿堂的道路。

  这是普通人努力改变命运的母题: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当传统思想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优越感撞上骨感现实,难免令人困顿,甚至滋生“学历无用”“努力贬值”的错误观念。这些感人的毕业致谢的更大价值,就在于证明了学习的意义、拼搏的意义。“不学习、无以立”,时代的发展对青年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困境中坚守求知,在奋斗中锤炼能力,就能书写好属于自己的人生脚本。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6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