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雄安新区基础教育八年蝶变:

从“跟跑者”到“探路者”

发布时间:2025-09-12 作者:本报记者 张婷 朱芳玉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雄安容和德辉学校,芬兰的海蒂·兰盖尔老师在给孩子们上科学课。(资料图片)

  “以前咱这片的学校,在保定这边是出了名的‘下游队’——想让娃上个靠谱的高中,不少家长都得咬牙往外地送,租房、陪读,折腾不说,心里还总悬着。现在你再看,咱雄安的中小学不仅稳稳站在保定前列,在全省都能排上号!”9月,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家长李建国(化名)说起孩子的新学校,眼里满是笑意。

  从2017年新区设立到2025年首次承接高考,8年时光,这片曾被调侃“留不住学生”的土地,以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书写着“未来之城”最温暖的民生答卷。

  1 红高粱地里“长”出智慧校园

  “2021年秋天,我们在三台镇小学借校开学。晚上查寝时,手电筒的光扫过操场,四周全是红高粱地。”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容东分校校长胡友永至今记得,47名教师挤在临时宿舍里,3张上下铺塞一间屋,有人半夜翻身,床板就“咯吱”作响。

  更棘手的是学生基础,有个高一学生怯生生地问:“老师,啥是勾股定理?”那天,胡友永在办公室坐了很久。第二天一早,他带着教师开教研会:“咱不搞花架子,就从最基础的补。”他们把高中知识点拆成“阶梯闯关表”:几何先练“用尺子量出教室对角线”,物理从“修教室里的吊扇”讲起。那些日子,教师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

  如今再走进这所学校,红高粱地早已变身智慧校园。VR教室里,学生戴着眼镜“站”在古希腊广场,看数学家推演勾股定理;科创实验室里,3个学生正调试即将带去全国比赛的机器人。那个曾不懂勾股定理的学生,如愿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这样的“从0到1”,在新区55所新建学校里处处可见。2021年起陆续建成的校园,不仅有报告厅、室内篮球场,更藏着一群教育“拓荒者”的故事。

  容和容德小学的曾军校长,来雄安前已在江苏、成都办出3所名校。2023年,他拖着行李箱站在尚未完工的校园里,脚下是没铺平的水泥路。开学后,他每天雷打不动地站在校门口:“小朋友早!”起初有家长在栅栏外嘀咕:“这校长天天站岗,怕是有津贴吧?”

  他没解释,只是设计了卡通形象“熊宝”藏在校园的角落,把校门口的水泥路刷成彩虹色,在地面画了加减运算跳格子。有个总低着头的小姑娘第一次跳对格子时,曾军蹲下来与她击掌:“你真棒!”如今,这个孩子会主动举手说:“校长,我想当数学课代表。”家长发来短信:“孩子说在容德学校的两年,是最快乐的两年,谢谢您。”

  55所新学校,如55颗种子,在雄安的土地上长出了不同的模样:北京援建的“三校”(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把首都的教育标尺扎根在了这片土地;兴安小学的孔雀跟着孩子们晨跑,容和兴贤初中的无人机社团在世界机器人大赛中斩获冠军,德辉学校的“小农夫”在楼顶菜园收获了红彤彤的西红柿……一批省级、国家级荣誉接踵而至,曾经对异地教师心存疑虑的居民们,如今纷纷竖起大拇指:“这样的教育确实不一样!”

  “在雄安一年干的活,比我原来3年干的还多。”容和德辉学校书记李欣欣笑着说,“之所以选择成为新雄安人,因为这里是干事创业的沃土。”

  2 老校从“怕改变”到“追着变”

  走出新建片区,三面包围着雄县、容城、安新“老三县”,这里的673所老校是雄安教育的基本盘。8年时光,这些学校在悄然间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蜕变。

  安新中学的张建芳老师从教25年,却笑称这8年“像重新读了回师范”。变化始于2019年,那年援建雄安的石家庄二中名师听了她的课直摇头:“你一节课讲30张PPT,学生能记住多少?”她当时不服气:“我讲的都是重点!”直到去石家庄、大连学习,到北京听课,看到学生围在课桌前讨论“白洋淀水质怎么监测”,她才突然明白“课堂不是老师的独角戏”。

  如今的张建芳,一堂课的PPT不过十几张,更多的时间,她会带着学生去白洋淀边采样,把教学变成“行走的思政课”。她的备课本上贴着学生画的思维导图,最近还多了张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讨论教材编写的合影。“以前在县城教书,哪敢想能跟编教材的老师聊天?”

  像张建芳这样的教师,在“老三县”600多所老校里有上万人。8年来,新区教育局为老校备足了“燃料”:每年4000万元改造薄弱校,让土操场变成塑胶跑道;5000万元校长基金,让县中能自主购置实验器材、聘请专家;京津冀名校结对后,三县教师每月都能去北京听课、跟岗。

  容城县上坡小学的袁婧老师教了33年数学。她的办公桌抽屉里锁着两样东西:2017年前用胶带粘过的备课本,和2025年的AI教学分析报告。“以前备课就靠一本教参,现在豆包能告诉我哪个知识点学生最容易错。”她记得,2017年前学校的电脑还是“大头机”,如今每个教室都有电子白板,还能和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同上一节课”。有次讲“图形对称”,北京的教师带学生“云游”故宫,袁婧就带着学生去村里找对称图案。“农村孩子见过老戏台,一对照就懂了。”

  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袁婧,现在每天晚上都在电脑上看教学视频。“以前觉得熬到退休就行,现在看着年轻老师学AI教学,我也得跟上。”

  老校的改变藏在细节里:安新县第二中学的体育课变成“运动超市”,学生能选攀岩、击剑;雄县中学的实验室里,学生用3D打印机做的“宋辽边关地道模型”获省级奖项;容城县职教中心的3D建模课上,曾经总逃课的男生如今能设计雄安高铁站微缩模型——他说“想给家乡建房子”。

  “在雄安,每个老师都会被托举。”雄安新区教育局副局长李玉金指着大数据平台说,2025年新区所有高中教学数据实现智能分析,系统会自动推送薄弱知识点的教学方案。

  这几年,雄安教育的质量上了新台阶,孩子们不走了,家长们也乐开了花。有老教师算过一笔账:“以前咱这儿的孩子去保定上学,光租房一年就得两三万元;现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省下的钱能供孩子上大学。”

  3 未来之城,教育踩着鼓点跑

  今年,中芬基础教育交流周在雄安启幕。容和德辉学校的实验室里,李端阳老师带着学生做“水的表面张力”实验。当水面鼓起晶莹的“小帽子”却始终没漏时,孩子们的欢呼惊起窗外的飞鸟。芬兰教授苏薇笑着鼓掌:“这才是未来教育该有的样子——让知识在实践里生长。”这场跨越千里的实验,恰是雄安教育打破边界的生动注脚。

  课堂的围墙早已被好奇心“冲垮”。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的课堂上,教师没让学生死记硬背荷花品种,而是打开AI工具:“想知道淀里的荷花有多少种?自己查资料,再写首童谣唱给它们听。”曾经只惦记动画片的孩子,如今追着妈妈说“要给淀里的鸟写首歌”——当学习从“被动听”变成“主动找”,课本里的文字便成了真正的生活。

  雄安容和金源小学的“双向奔赴山海行”更将课堂延伸到全国,30个省份的34所学校成了“移动课堂”:和辽宁雷锋小学云端共访纪念馆,与海南三亚的学校探讨生态保护,跟云南伙伴共同设计“中华美食”课……孩子们手绘白洋淀鱼饼菜谱,自然就把数学换算、语文文案和美术插画糅成了一团。

  教育与城市的边界,在共生中渐渐消融。雄安的孩子从不把城市当背景板,而是把自己当成家乡建设的“小主人”。北京四中雄安校区的“1+3”培养模式里,初中生跟着老师做“雄安交通规划”课题,有个女生设计出“新能源接驳车”方案,其中不少创意被纳入新区规划。暑假里,这样的联结更鲜活:北师大师生带着孩子们在白洋淀测水质,数据直接汇入生态监测库;河北工业大学志愿者设计的“魔法绘图王国”里,三年级学生小宇用AI画出“会飞的白洋淀渔船”……

  雄安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李玉金常说:“要用未来教师成就未来课堂,培养出能触摸未来世界的孩子。”如今的雄安教育,正从“跟跑者”变为“探路者”——这里既有红高粱地里坚守的教育初心,也有智慧校园里的科技锋芒,更有20万学子眼中绽放的星光。

  夜幕下的雄安新区,新建学校的灯光与建设工地的塔吊灯交相辉映。胡友永校长说:“教育和这座城市一样,都是干出来的。”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2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