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改革是新时代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突破口,也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的战略任务。长沙市作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深化以“增值评价”为特色的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逐步以“小改变”撬动“大转变”,推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区域教育生态优化。
从观念到行为
教育评价改革既要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更需要通过教育行为的范式转换纠正“分数至上”偏差。历经10年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迭代实践、连续7年综合评价报告公开发布及评价结果循证常态化应用,增值评价已成为长沙教育人的共识。
今年,长沙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做了几个新探索:聚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素养、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状况、课程落实情况,用翔实的数据为教师成长“画像”。分类分析智慧课堂环境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引导教师明晰自己在开展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及时优化教学模式,促使教学评相向而行,有机衔接,高效提质。开展学生身心指数研究,做好体育“加法”,赋能学生全面发展,缓解学生“小胖墩”、视力不良、脊椎侧弯、心理健康等问题。开展家长类别分析,引导家长做成长型家长,不做焦虑型家长。《长沙市2023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长沙市71.83%的初中教师、70.69%的高中教师信息素养较好。77.80%的初中家长、78.70%的高中家长对孩子所在学校“双减”效果的满意度较高。
从区域到校本
将增值评价从市域层面下沉至学校层面,唤醒增值评价的持续生命力是近年来长沙的努力方向。制定并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应用三年规划落地,指导督促各学校用好评价结果。充分发挥评价大数据价值,聚焦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发展,推进结果应用“数智行动”走向深入。注重基层学校的增值校本化创新应用,形成增值评价校本化样例。
例如,长沙市同升湖学校将增值评价思想(学生成长百分位等级SGP)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形成了集增值评价与结果评价于一体的班级评价和学科教师评价体系,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避免出现只重“学优生”忽视“学困生”的情况。
长沙教育评价积极探索数字化评价的新模式、新方法,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评价的双向赋能,以“四库”建设(指标库、标准库、工具库、数据库)夯实评价底座,以“四系统”搭建(数据汇聚系统、诊断分析系统、报告生成系统、可视呈现系统)打造智慧中枢,以“四场景”应用(学生成长、学校变革、科学决策、生态优化)发挥数据智能,实现科学评、高效用、评用互促。
从数据到质量
《报告》数据显示,长沙市普通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现良好,88.33%的初中生、88.01%的高中生日常行为规范良好;体质健康状况逐年向好,初、高中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分别为96.32%、96.29%,较2022年分别提高了0.96、0.46个百分点。
从评价数据到质量提升,受益于教育评价“度量衡”“赋能器”作用的发挥,同时,构建区域科学评价文化是关键。在综合评价结果应用推进中,长沙市充分发挥学校在评价中的主体性地位,改变传统的“以评代管”,以综合指标作为事前的行为引领,引导建立学校常态化的全面质量监控体系,促进学校周期性的自我评估与阶段性外部评估的内外相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2025年,长沙市遴选16所学校作为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学校,驱动学校构建“以诊促建”文化,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引领学生健康成才、教师幸福成功、家校社携手共育,形成高效轻负优质的教育新生态。“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持续走向深入的长沙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在实践中前行,以“小改变”撬动“大转变”,牵引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
(作者系湖南省长沙市教科院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2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