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抗战的历史意蕴和精神坐标

发布时间:2025-10-09 作者:徐建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强调“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讲好中国抗战故事,讲清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大世界贡献、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和伟大抗战精神的激励作用,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起亿万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

  讲清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大世界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最早开始的独立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正义之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持久、牺牲最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坚信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抵抗最彻底。中国人民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即开启了反抗日军侵略的民族自卫之战。中国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长达14年之久,远远超过苏、美、英等盟国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要坚持正确二战史观,摒弃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深刻理解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反抗外来侵略、改写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最持久、牺牲最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的奋起抗战彻底击败了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为捍卫自由而进行的持久抗战为支援盟军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了国际上热爱和平人民的称赞。坚持持久抗战的中国战场,长期牵制了日本绝大部分陆军兵力和部分海空力量,粉碎了日军分兵“北进”和加速“南进”的侵略野心。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等地的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企图,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此时的中国军民抗击了日军94%的陆军、2/3的海军和60%的航空兵力量。中国持久抗战,对支援苏联对德作战、美英等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对日作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军民为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日本侵华期间,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中国经济损失达6000多亿美元(折合1937年币值),战争直接打断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在日军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最先倡导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最坚决、最彻底,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率先高举抗日大旗。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即于1931年9月20日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进行民族自卫战争。中共满洲省委和各地党组织派出大批党员、干部到东北,加强党组织力量,领导抗日武装。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召开,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促成国共合作抗日的关键。1937年7月8日,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筑成全民族抗战的钢铁长城。

  坚持全面抗战最坚决、最彻底。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并在丰富的斗争实践中总结、提炼出行之有效的战略策略,开辟了广大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1938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持久战》,科学预见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终胜利必将属于中国人民,为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点亮了思想灯塔。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人民坚持抗战、持久抗战,寸土必争、寸土不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完成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任务就可能拖得更久、付出的代价更大”。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将持久战、游击战上升为战略方针,并通过政治经济创新、战略战术创新、民众动员和战争实践,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

  讲清楚伟大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华儿女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托举伟大梦想。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正本清源,构建中国自主的东方主战场知识体系。要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加强国内外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关史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合作。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东方主战场话语体系、历史叙事体系和学术学科体系,结合研究实际及其特点,充分发挥各地研究专长,正本清源,推动抗战研究学术成果普及,并服务于国家战略。主动加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受害国等的人文交流,推动中国抗战、战后国际秩序重建等议题深度研究,提升中国抗战史观在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推陈出新,推动伟大抗战精神入脑入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挖掘抗战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近日,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人民日报社、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题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的思政大课,包括小学篇“众志成城”、初中篇“中流砥柱”、高中篇“精神丰碑”和大学篇“大国担当”四个篇章,取得良好育人效果。我们要充分利用数智技术,以口述视频实录、纪录片、微电影等形式,把抗战史转化为生动爱国主义教材,持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发挥伟大抗战精神铸魂育人实效。积极推动伟大抗战精神进社区、进校园、进头脑,通过编撰抗战史教材、开设抗战史选修课、排演抗战人物剧目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伟大抗战精神和正确历史观,让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认识到反思抗战史不是为了单纯记住仇恨,而是要汲取历史教训,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要让学生深刻感悟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了解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伟大历程,记住抗战英雄人物的卓越贡献,发挥伟大抗战精神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24SKJD106]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09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