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2025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指出,全球10—19岁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约有1/7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常见的问题是焦虑、抑郁和行为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精神卫生报告》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更是一种全面、良好的心理状态,包括个体能够认识自己的能力、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效地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近年来,社会情感能力作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关键变量,正日益被视为预防和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探索以社会情感能力培养为抓手的策略,通过社会情感学习、人工智能应用和家校社合作,从预防、识别和疗愈三个方面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
预防
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基石
预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防线”,核心是通过环境优化和能力培养,从源头减少心理健康风险因素,通过提升青少年的社会情感能力来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或降低其发生的概率。
环境优化主要通过家庭、社区乃至社会支持网络来实现。英国就业和养老金部启动“减少父母冲突计划”全国性干预项目,核心目标是通过循证服务、专业培训和跨部门协作,减少家庭中频繁、激烈且未有效解决的父母冲突,进而降低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长期负面影响。除了改善家庭环境,英国还通过在社区建立“青年中心”来构建社区支持网络。“青年中心”面向青少年开展一系列家庭生活教育服务,主要涵盖生活技能教育、性教育、培养和拓展兴趣爱好等内容,为青少年提供支持性成长环境。新加坡政府与心理卫生学院合作,为新加坡心理健康协会、新加坡儿童会等社会服务机构提供培训,帮助它们更好地服务有需要的青少年群体,同时加强网络环境治理,预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社会情感能力培养主要通过系统的课程来实现。芬兰将学生心理健康技能培养融入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健康教育,形成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课程梯度,并通过跨学科整合、现象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来实现。幼儿阶段和小学低年级,融入环境和自然教育,引导儿童在活动中练习基础情绪识别和表达;小学高年级,注重与生物、地球科学等学科融合,提升学生健康生活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初中阶段,系统传授情绪管理、危机应对、人际交往等核心能力;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成为必修内容,并与心理学和生涯指导、体育等课程深度融合,聚焦学生自我发展、精神健康维护、非暴力沟通和全球议题理解。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联合会提出涵盖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能、负责任的决策五大核心能力的框架,各州课程标准均围绕这一框架展开,但不同州会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课程标准,如纽约州侧重学生幸福感,密西西比州则纳入大学适应和职业准备的内容。在实施方法上,美国学校可选择独立设课、学科融合或活动渗透等模式,同时结合本地学生需求、文化背景来调整课程细节。
识别
捕捉青少年心理危机信号
开展早期识别或筛查有助于及时介入,防止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恶化。近年来,一些国家开发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识别工具,提升了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干预效率。
通过专业、多元的评估体系来识别心理健康问题。美国学校每学期开展1—3次全员心理健康问题筛查,采用的工具包括《青少年自我报告量表》、《儿童抑郁量表》、《优势和困难问卷》等标准化量表,重点关注情绪稳定性、人际适应能力、自我认知等维度。对于筛查结果显示异常的学生,美国心理学家会用更详细的量表复测,并收集学生自评、家长和教师报告、学生课程和社交表现等数据,综合判断学生的心理状态。此外,美国还基于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开发出一些智能心理评估系统,如聊天机器人“Woebot”,弥补了传统量表评估主观性强、依赖学生主动配合的局限。韩国首尔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估框架,通过非侵入式方式收集青少年在学习、智能手机使用、元宇宙游戏三类日常数字活动中的被动传感器数据,进一步感知学生心理健康风险。
教师、同伴等多主体参与其中,有助于及时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芬兰将教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识别责任人,教师入职前需要完成60学分的教育教学项目,其中涵盖大量心理健康内容,如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常见心理问题的社会情感表现、初步干预技巧等。完成培训的教师具备扎实的青少年心理知识,在日常教学中能敏锐察觉学生心理变化。同时,芬兰教师会在课堂互动、课间交流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如果学生出现成绩突然下滑、社交退缩等情况,教师会及时记录并与家长沟通。加拿大青少年心理健康组织推出“学校和社区同伴支持计划”。专业人员、教师、辅导员等“值得信赖的成年人”先识别出陷入困境的学生,之后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会参与其中,通过与同伴日常互动、线上交流、共同参与活动等方式,凭借同龄人之间更亲近的关系和相似的生活经历,更敏锐地察觉存在心理障碍青少年在情绪、行为等方面的细微变化,进一步识别其心理健康问题。
疗愈
助力青少年走出心理阴霾
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健康困扰的青少年,疗愈环节是帮助他们走出阴霾、重建社会功能的关键支撑。这一环节不仅需要专业治疗,更需要家校社协同提供追踪和康复支持,使青少年具备长期应对心理风险的内在韧性。
通过分级、多元的治疗模式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提供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采用四级分层模式并将社会情感能力修复融入其中。对于低风险问题或早期症状,一般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支持和生活方式建议,通过情绪课程引导青少年获得情绪调节能力。对于轻度或者中度心理健康问题,采用咨询、引导式自助和简短心理治疗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和冲突解决能力。对于中度或者重度、复杂或持续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多学科团队参与、个体和家庭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其中,家庭治疗重在修复亲子关系,提升青少年的角色适应力。对于十分严重且危及生命或高度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采用住院治疗、特殊专科门诊等诊疗方式,重建创伤后的情绪调节能力。德国聚焦“系统式家庭治疗”。青少年心理治疗机构会采用“家庭治疗+个体干预”的双轨模式,先通过家庭访谈分析家庭互动中的问题,再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通过团队协作挑战、社区服务实践等活动,提升青少年的人际适应能力。澳大利亚在青少年抑郁、焦虑、社交功能障碍等领域形成了数字治疗体系,基于循证医学开发了在线社交治疗平台、数字支持工具和虚拟现实疗法。
在及时的治疗后,长期跟踪和康复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家校社合作开展。澳大利亚国家心理健康委员会发布《国家儿童心理健康和福祉战略》,明确家校社三方权责和协同机制。学校依托专职人员,结合“福祉战略”,提供日常康复支持,如调整课堂环境、监测社交和情绪状态等,及时与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沟通儿童在校表现,针对缺勤等情况启动创伤知情干预,同时通过课后和假期的多样化活动助力青少年社交重建。家庭作为核心场景,需要在循证育儿项目和育儿小组支持下,落实家庭康复策略,主动与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共享儿童在家时的状态。社区需要通过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机构获取专业资源,依托图书馆、儿童家庭中心等场所提供低压力社交场景,并配合相关机构为复杂需求儿童如家庭外照料儿童、困境儿童等提供专项支持。家校社三方定期沟通,动态调整支持方案,以确保长期追踪和康复支持的持续性、适配性。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教育学院,屈廖健系该院教授。本文系2023年度“太湖人才计划”宣传文化人才项目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09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