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我们为什么需要家书

发布时间:2025-10-24 作者:张丁 来源:中国教育报

  家书是家人亲友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载体。千百年来,人们相互交流主要依靠家书,家书不仅是一种工具,更留下了异常丰富的文献档案。写家书、寄家书、等家书、收家书、读家书、回家书,都是人们独特的生命情感体验,代代相传,保存了社会记忆,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心灵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书文化。

  1

  近年来,传统家书衰微,电子家书兴起,传统家书开始被纳入文化遗产的范畴,而且兼具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属性。

  家书是一种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可移动文物中的文献、手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指出,文物是指人类创造的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包括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家书属于文献、手稿一类,有的书写年代较早,有的是名人手迹,有的记载了重大事件,有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应该属于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保护的范围会逐渐扩大,将来会有更多的家书成为文物。

  家书也可以被看作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家书是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其写作、礼仪、格式、封装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并且这些要求和规范已经成为家书的写作技艺,是无形的,目前正面临失传。保护非遗的关键是传承人,家书的传承人不是一两个人、一批人,也不是某一个团体和地区的人,而是全体华夏子孙。

  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家书损毁的速度之快、程度之大,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甚至可以说,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有家书被人为焚毁或送往废品收购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基于互联网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通信联络更多依靠电话、电子邮件、微信等。现在,要写一封传统家书已变得奢侈,多数年轻人已不会写信,家书文化正面临失传的危险。笔者认为,应尽快把传统家书纳入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组建专门的团队,制定相关策略,切实推进实施。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家书文化在家风家教的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家书最重要的功能是传递信息,其次是情感交流,再就是通过家书进行家庭教育。人的一生,要接受各种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干,社会教育是枝叶。从时间来看,家庭教育延续的时间最长,有的会贯穿一生。家庭教育一代代传承下去,就形成了家风。

  家风是在一个家庭或家族内部形成的具有道德约束的行为规范。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较长的时间延续,传承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家风如何传承?毫无疑问与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密切相关。在家风的传承过程中,家书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家书是家训和家教的书面表达,是家风的重要载体,并与家谱、家训、家约、家礼、家规等环环相扣,互为补充,为家风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话指出:“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家书是家人之间沟通交流的理想手段,家训是亲人之间的谆谆告诫,家风是一个人生活成长最有力的熔炉,采用家书的方式,行使家训的目的,在美好家风中熏陶出来的价值观,一定是积极的、向上的。

  3

  源远流长的家书文化寄托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梦想,那就是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家书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一封封家书记录了社会的变迁,其发展方向就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家书属于个人化的文献,更多反映了个体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在家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爱国是家书文化的主题,家书是家国情怀的完美体现。敬业是家书文化的动力,家书是家人亲友之间互相勉励、敬业奉献的最佳手段。诚信属于道德范畴,是家书文化的核心。友善是家书文化的名片,家书是表达友善的使者。

  从家书的写作、传递,到收阅、反馈来看,无不体现了诚信法则。第一,家书的本质是真。家书又称家信。《说文解字》曰:“信,诚也。”人言为信,就是诚实、说真话的意思。家信是写给最亲近的人看的文字,更没有必要说假话,属于真文本。所以,真,就是家书文化最本质的特征。怎样才能做到真?那就需要诚信。第二,家书的传播和传递体现了契约精神。家书是一种传播媒介,它的传播是双向的,有去信,就有回信,这样在写信人和收信人之间无形中订立了一种契约,双方所保留的对方的书信等于“一纸契约”,这种契约是靠道德来约束的。写信人完成书写、封装任务后,把它交给传信人或邮局,双方实际上也订立了一种契约。写信人支付佣金或者邮资,等于购买了一种服务,传信机构和传信人应负责把这封信送达收信人手中,并按事先的约定安全送达。从实际情况看,千百年来,家书的传递正是遵循着这种契约精神而生生不息的,而维系这一契约精神的就是诚信。

  总之,家书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价值,在保留民族记忆、守护民族亲情家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促进优良家风和家庭文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4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