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激发教育发展活力。”高校“十五五”规划作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核心构成,是引领办学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办学目标,进而支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依托。
然而,当前在高校治理实践中,“重规划轻实施”的现象仍较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宏观的制度规定较多,而具体的保障执行力不足;自上而下的部署较多,而自下而上的多元参与不足。高校必须坚持和完善规划有效实施的机制,提升规划的执行力和落实力,聚焦规划实施,构建多元参与机制,全面提升治理效能,推动高校改革发展。
多元参与引领现代化治理新航向
当前,以效率优先、层级管控为核心的科层制管理仍然是我国高校较为普遍的管理模式。科层制管理更多是一元主体自上而下的一种计划和安排,强调上级对下级的指挥、管束和控制。现代化治理则高度重视多元主体自下而上的沟通与协调,强调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平等、协商与行动。
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背景下,以高校发展规划为代表的战略管理与现代化治理呈现出目标引领与保障实施的双向互动关系。战略管理为现代化治理提供方向锚点,现代化治理为战略管理注入实施动能,二者协同构成了高校改革发展的核心支撑。唯有以战略目标引领治理改革,以治理创新支撑战略落地,才能构建起目标明确、多元参与、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现代大学治理生态,为高校规划实施及其目标的实现提供持久动能。
多元参与促进高校规划落地实施
对高校规划实施而言,若仅依赖科层制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易因脱离基层实际、缺乏执行共识而陷入“落地难”的困境。完善高校治理体系,深化以多元主体参与为核心的现代化治理改革,能够将多元利益主体深度嵌入规划执行的全链条,在多个层面形成独特优势,为规划落地提供系统性支持。
一是在问题发现上,多元参与的基层导向有利于相关利益主体更加精准高效地发现规划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将问题与风险化解在萌芽阶段。二是在科学决策上,多元参与有利于从专业领域、利益诉求等多个角度提供差异化建议,促使规划实施与调整更具全面性。三是在资源支持上,多元参与有利于推动相关利益主体将自身资源转化为规划实施的共同资源,形成“1+1>2”的执行合力,为规划目标实现提供多元资源保障。四是在主体成长上,多元参与过程有利于相关利益主体从“规划旁观者”转变为“主动赋能者”,在切身参与中获得能力锻炼,增强对学校发展战略的价值认同,实现“规划落地”与“主体成长”的双向共赢。
科学设计构建多元参与决策机制
多元主体参与高校规划实施,并非简单的“主体叠加”,而是基于现代化治理理念,围绕规划实施的相关利益主体,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构建起“问题精准发现—建议全面供给—资源协同整合—主体共同成长”的多元参与决策机制,不断激发基层活力,为规划实施提供从“落地”到“提质”的良性循环。具体而言,需要回答“何人参与、何时参与、何以参与”等涉及决策主体、决策过程、决策支持的几个基本问题。
厘定参与主体。从发展环境的系统视角,要明确高校规划的内外部利益结构,统筹好政府、企业、社会机构、校友、师生与行政人员之间的关系;从任务举措的过程视角,要依据规划任务的属性与实施场景,充分考虑不同类型任务对参与主体专业性、参与范围的要求,按照分类适配、权责联动的逻辑,构建参与主体体系;从评估反馈的结果视角,要确保参与主体既包含评估成效的判断者,也包含问题改进的建议者,避免评估反馈沦为“内部自评”的形式化流程。
优化参与过程。要以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智库作用,形成问题解决的多种方案,在不同方案中择优进行决策,进而落实执行最优方案。因此,优化参与过程,核心在于围绕规划实施所涉及的任务领域,选择和组织与之相应的决策主体,在“问题—方案—决策—执行—问题”闭环模式中,积极推动多元主体的有效参与,形成系统集成的目标利益共同体,进而实现科学决策,推动规划实施。
提供参与支持。首先,完善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现代化治理体系。进一步细化多元参与的制度清单,不断提升高校治理的结构效能、制度效能与行动效能,破解现有治理组织“有形无神”“协同不足”的困境。其次,构建自下而上畅通高效的信息反馈渠道。聚焦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差异化需求,借助智能工具打破时空限制,明确问题反馈处理的责任时限,破解信息反馈滞后、响应缓慢、过滤失真等问题。再次,探索权力和责任相适应的参与式决策机制。纵向上要厘清高层、中层、基层决策边界,推动简政放权;横向上要构建部门独立决策与协同决策互补机制,实现“权力下放”与“责任绑定”,确保多元参与高效有序。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本文系202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25JGZ11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9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