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如厕改进“一小步” 入园适应“一大步”

发布时间:2025-11-02 作者:李君 来源:中国教育报

  晴晴马上要入园了,妈妈内心既欣喜又有些许担忧。她听人说,小班幼儿在家喝足水,入园后尽量少喝甚至不喝水,这样就能减少如厕的次数,减少穿脱衣服带来的麻烦;还有的幼儿坚持不在幼儿园排大便,总是憋着回家后再上厕所,如果实在憋不住,就会便溺在裤子里……实际生活中,像晴晴妈妈这样的担忧有一定普遍性。很显然,上述这些不科学的饮水和排便习惯都对幼儿生长发育不利,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教师应及时帮助幼儿克服如厕困难,切实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认识可能产生上述现象的多方面原因。例如,幼儿离开亲人和家庭往往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独立面对陌生的幼儿园环境或多或少会出现恐惧不安;家庭和幼儿园的如厕条件不同,幼儿大小便姿势有别,也会给幼儿在园如厕带来抵触心理;幼儿全身心投入当前的活动,会不自主地抑制正常的排便反射,直至排便规律被打乱;衣着不合适或短期内不良的身体健康状况等,也会增加在园排便的困难。

  如厕是教师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的重要生活环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保育教育元素,需要教师做好耐心细致的引导和帮助,也需要家庭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第一,增进师幼感情,消除幼儿的陌生和恐惧情绪。温情的语言犹如滋润心灵的甘露,是传递温暖和关怀的重要方式。面对入园不久的幼儿,教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以亲切和蔼、支持性的态度和行为与幼儿互动交流,再加上自然恰当的拥抱、抚摸等,这些都有助于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会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起对教师的信任感、亲近感,形成对幼儿园的安全感。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

  第二,加强随机教育,教会幼儿正确的大小便姿势。客观上,幼儿园提供的便池、便盆与幼儿家庭中使用的器具可能不同,由此带来的排便姿势也有所差别。主观上,在陌生的环境中,幼儿可能因为过度紧张、焦虑使原本已建立起来的排便习惯和自理能力出现“倒退”现象,发生便溺在裤子里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针对这一情况,可结合园所实际创设暖心的环境,如在厕所墙壁悬挂富有童趣的如厕流程图,在便池的两侧地面张贴小脚印图案等,有利于激发幼儿在园如厕的兴趣,缓解紧张不安的情绪;还可以有意识地营造宽松、和谐的如厕氛围,用积极、平和的态度接纳幼儿的如厕需求和行为,帮助幼儿逐步消除在园如厕的抵触情绪;教师还应注重随机教育,有针对性地教会幼儿正确的大小便姿势以及安全卫生的注意事项,使其逐步掌握方法要领。

  第三,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科学组织排便。集体活动前或活动后,教师应组织幼儿安静、有序如厕。如果人数较多时,可合理安排错时进行。教师要全程关注,帮助或指导幼儿学习脱、提裤子以及擦屁股的正确方法,提醒幼儿不要在卫生间里打闹、逗留,便后要及时洗手。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家长做好配合工作,争取家园同步教育。

  第四,关注幼儿的排便情况,及时关心健康状况。幼儿大小便的次数、颜色、数量等能反映出幼儿的健康状况。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和生活常识有限,有时不会准确表达自己或同伴身体出现的不适状况,教师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联系家长说明情况,并请医务人员进行检查,共同促进幼儿生长发育。

  (作者系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2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