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陕西构建“红色铸魂、平台赋能、服务战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点燃创新之火 照亮创业梦想

发布时间:2025-11-04 作者:本报记者 冯丽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大会一年间·走进改革现场

  在毛乌素沙漠南缘,25岁的石健阳正在查看沙地中的樟子松幼苗。这位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2020届毕业生,继承自己的爷爷、“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的治沙事业,运用在校所学创新研发樟子松无性繁殖育苗技术,将樟子松成活率提升至85.2%,构建“以林养牧、以牧促林”的生态治理新模式,让治沙事业焕发新生机。

  石健阳的成长历程,是陕西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生动体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近年来,陕西省着力构建“红色铸魂、平台赋能、服务战略”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区域发展培育了一批扎根基层、勇于创新的青年人才。

  红色铸魂,扎根实践育新人

  西北大学博士生赵浩安的科研之路,始于2015年夏天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农村蜂场简陋的帐篷、凌乱的蜂箱和蜂农粗糙的双手深深触动了他,“那一刻我明白了,知识的意义在于造福百姓”。此后的5年间,他深入10余个省份,研发的中蜂饲养技术让蜂农告别“追花夺蜜”的艰辛,协助编辑出版的《中蜂饲养技术》成为蜂农实用手册,带领团队的“蜂之蜜——打造蜂产业链升级变革与精准扶贫新模式”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

  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过程中,陕西高校学子带着科技项目走进田间地头。数据显示,全省每年组织2‰以上在校学生开展科技助农实践,累计1500多个项目落地,3000余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帮扶农村群众近50万人。

  西安理工大学博士生罗鹏程带领团队远赴新疆,白天顶着40℃的高温在盐碱地布设监测设备,夜晚则埋头优化灌溉参数。经过3个月奋战,研发的“精准淋盐+改良固肥”方案让当地棉田亩产提升20%,带动120余户棉农户均增收1.2万元。如今,技术推广至3个县市,改良盐碱地超5000亩。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14年来走访11个国家,在丝绸之路沿线开展联合科考87次;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遗址现场搭建起中亚首个遗址保护方舱,大大降低保护成本。其工作连续两届入选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

  平台赋能,筑梦未来强根基

  深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极创工作室”的服务器指示灯依然在闪烁。这个科技创新俱乐部,已成为学生实现创意的摇篮。在这里,一群年轻人自主研发的Swan Lab人工智能训练工具,不仅登上开源代码托管平台GitHub热榜第一,更获得2000万元的投资,目前已拥有15万注册用户。

  陕西构建的多层次创新创业平台,正在为年轻人搭建实现梦想的阶梯:全省建成3个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0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46个省级创新创业学院、114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以及193个校级众创空间。这些平台搭起连接实验室与产业园的桥梁,让创新想法能够“零距离”转化。

  在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杨蕊和她的“氘维计划”团队在“博士+高职生”科创工作室的支持下,攻克国产氘代维生素A生产工艺的“三低”难题,将氘代率提升至98.5%,纯度达99.7%,填补了国内高端氘代原料生产的空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太阳能建筑与环境”团队三代接力20余年,专注于高原清洁供暖技术,研发的“分层蓄热、定向取热”技术将蓄热效率提升至90%以上,已在西藏20余个县区推广应用,惠及50余万人,年减排二氧化碳3.6万吨,让高原房子“靠太阳取暖”的愿望成为现实。

  服务战略,担当使命显成效

  西北工业大学实验室里,欧阳波博士和团队成员正在调试航空发动机转子测量系统。这个名为“逆压行者”的团队,聚焦国产航空发动机研制需求,攻克航空发动机内流场气动测试关键技术,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试验数据被直接用于我国先进航空发动机研制。

  这样的事例在陕西各高校屡见不鲜。陕西创新创业教育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创新价值。

  在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因田制肥 藏粮于地”团队用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师生们深入宁夏、新疆、陕西三地,采集土壤样本7200多组,研发出18种专用有机肥配方。团队成立宁夏国源化肥有限公司,建成2条年产10万吨的肥料生产线,已服务1500余户农户、42家农业合作社。使用了团队定制肥,新疆棉田化肥用量减少30%,亩产提升8%至12%。

  西安理工大学白涛教授团队深耕西北旱区生态修复10余年,其研究成果让大片林草与胡杨林重现生机。团队构建“导师引领—师兄传帮带—学生资助创新”培养链条,取得5项省部级奖励,更培养了一批扎根西部的青年人才。团队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胡安什·那孜木别克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投身额尔齐斯河水资源保护工作。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校园应用到产业一线,7年来,陕西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已推动2500多个创新项目落地,提供就业岗位4.6万个,带动就业近30万人。在陕西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下,像石健阳、赵浩安、杨蕊、欧阳波这样的青年人才不断涌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4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