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高校特殊类型招生有哪些新要求?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2026年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25-11-04 作者:本报记者 高毅哲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通知》中的特殊类型招生主要有哪些?

  答:《通知》中的特殊类型招生主要包括艺术类专业招生、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保送生、综合评价招生四类,其他特殊类型招生工作另文部署。

  问:高校开展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有哪些新要求?

  答: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专业能力”的考试评价方式,文化素质使用高考文化课考试成绩,专业能力使用艺术类专业考试成绩。艺术类专业考试包括省级统考(含省际联考)和高校校考,根据不同艺术类专业人才选拔培养要求实行分类考试。《通知》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艺考专家评委管理细化了工作要求。

  一是设定考前辅导“禁区”。明确要求开展特殊类型招生的相关高校及其内设学院(系、部等)、教职工不得组织、参与或自行开展相关考前辅导、应试培训。

  二是严格艺考评委管理使用。要求高校严格落实考评人员回避制度、“黑名单”制度,以及考生、考场、评委随机编排的“三随机”工作机制,原则上邀请校外评委比例应达到一半以上,降低考生与评委勾连风险。

  三是建立艺考评委专家库。将参与省级统考、校考的评委全部纳入专家库进行统一使用管理。一旦发现评委存在可能影响考试招生公平公正行为,坚决严肃查处并纳入“黑名单”,相关人员不得再承担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校考评委工作。

  问: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有哪些工作要求?

  答: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采取“文化考试+专业测试”相结合的考试评价方式,文化考试成绩使用高考文化课考试成绩,专业测试实施全国统考,统一采用体育总局组织的相关体育专项考试。《通知》依据《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对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工作细化了四方面要求。

  一是合理确定招生项目和招生计划。要求高校要在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项目范围内,按照教育部评估确定的项目,根据本校运动队建设规划,合理确定运动队招生项目和各项目招生计划。高校运动队年度招生计划原则上控制在学校上一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以内。

  二是严格报名及资格审核。2026年,符合生源省份高考报名条件,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称号者可报考相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从2027年起,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称号且近3年在体育总局、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性比赛中获得前八名者方可报考。高校要加强考生报考资格审核,重点加强对考生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的核验。

  三是合理设置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高校要按照本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要求,合理确定本校高水平运动队录取考生文化课成绩要求。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对考生的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须达到生源省份普通类本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其他高校对考生的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须达到生源省份普通类本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80%。

  四是严格招生录取程序。高校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确定并公示本校专业考试合格名单、入围考生名单,根据入围考生填报的志愿和体育专业测试成绩择优录取。在录取考生中,高考文化课成绩不低于高校相关专业在生源省份录取分数线下20分的考生,可录取至对应的普通专业;其余考生限定录取至体育学类专业。

  问:高校保送生工作有什么新要求?

  答:根据教育部等部门有关规定,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部分外国语中学推荐的优秀学生、公安英烈子女、退役运动员等人员具备高校保送资格。高校可按照招生政策规定从上述人员中招收保送生,其中公安英烈子女按有关规定只能保送至公安类院校。《通知》进一步对保送生工作提出了规范性要求。

  一是明确保送生必须经过考核。要求有关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严格制定保送生考试工作方案,精心设置保送生考核内容及录取标准,不得简单以提交材料审核代替线下考核。

  二是规范奥赛保送的专业范围。为更好服务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进一步明确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保送生原则上应录取至与学生获奖的学科竞赛相对应的基础学科专业。

  三是严格外国语中学保送专业范围。高校招收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生要继续加大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所需语种专业及国家急需紧缺语种专业倾斜力度。除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可招收少量英语专业保送生外,其余高校均应安排除英语以外的小语种专业招收保送生,且相关学生入校后不得转入小语种以外的专业。

  问: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有哪些规范性要求?

  答:为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前期部分省份和高校开展了综合评价招生试点,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招生模式。为加强对地方和高校的工作指导,《通知》首次对综合评价招生工作进行了系统性规范。

  一是优化招生工作定位。要求高校围绕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安排相关急需紧缺专业以及高校优势特色发展的“冷门绝学”、一流学科专业开展招生。相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属地内试点高校综合评价招生专业进行审核备案。

  二是建立试点评估机制。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负责指导属地内试点高校做好综合评价招生工作,认真核定高校综合评价招生工作办法。要建立试点成效评估机制,对于选拔培养质量不高的试点高校,及时调整退出。

  三是严格考试招生程序。要求高校进一步强化考生报名、考试组织、试题命制、招生录取等各环节、全流程规范管理。明确试点高校原则上在高考后组织开展考核测试,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淡化学科竞赛导向。鼓励有关高校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逐步提高高考文化课成绩占比,优化对高考各科成绩的使用。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4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