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课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第一阵地,上好一堂法治课是一线法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一堂鲜活的法治课,要敢于实现四个关键转变,使其有温度、有互动、有延伸、有回响,让法治精神真正融入学生的血液。
一是案例之变,即案例从“遥远文本”变为“身边故事”,让教学拥有温度。法治课的案例选取需遵循选材“贴”和呈现“真”这两个原则。首先,贴近学生身边故事。如以一名高中学生陷入网络追星骗局、损失10万元的真实事件作为教学主线,让案例可感、可触。其次,呈现学生真实活动。引入采访实录、采访视频等第一手资源,通过真实的画面、声音和情感,打破课堂与生活的壁垒,让课堂有温度。
二是角色之变,即学生从“被动听众”变为“主动探索”,让课堂充满互动。法治课教师需通过设计驱动性任务,采用角色转换、技术赋能协调学习方式等,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化身为采访记者、校园反诈宣传者等角色,在互评、辩论、协作中完成思维碰撞、成果创造和素养提升。
三是场域之变,即课堂从“封闭教室”变为“开放实践”,让学习获得延伸。教师可通过学习任务单创设“课前走进社区、课中链接社会、课后影响家庭”一体化的学习闭环,打破课堂的时空限制:课前让学生走进社区采访调研,将真实案例和问题带入课堂;课中邀请警官为学生开展反诈宣讲,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辅助,形成教育合力;课后布置“家庭防诈调查”等实践任务,实现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区的育人效果。
四是评价之变,即评价从“知识考查”变为“素养发展”,让成长留下回响。教师可通过设计“参与态度+活动能力+知识建构+素养养成”课程四维评价量表,将传统的考查式评价转变为成长档案式的过程性评价。即时反馈学习信息,不仅有利于学生动态调整学习策略,又有利于形成学生完整成长轨迹档案,让法治素养的提升变得可见、可评、可感。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华侨城高级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5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