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范式亟须迭代升级

发布时间:2025-11-05 作者:陈秉智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交织的新时代,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正面临着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与社会需求多元化的三重挑战。地方工科大学作为连接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关键纽带,其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与国家工程领域技术突破。当前,部分高校仍存在对接产业的学科专业布局不够合理、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相对滞后、实践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两场域机制衔接不紧密等问题。面对“制造强国”与“教育强国”的双重战略目标,迭代升级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范式,亟须对教育模式进行系统性变革,努力培养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

  重构学科新生态,优化对接产业的新工科学科专业布局。地方工科大学培养新型卓越工程师的首要任务,是紧扣区域产业链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创新学科专业建设模式。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设新兴工程领域专业,调整学院组织架构,形成“优势领先、特色聚焦、新兴对接、基础支撑”的学科专业生态,为工程技术前沿研究注入突破性动能。通过构建交叉融合的新知识体系,赋予卓越工程师广阔视野和多元思维,不断拓展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科技前沿复杂问题的路径。

  创新育人新范式,构建多元协同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是通过革新培养模式提升能力素养。地方工科大学要坚持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托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深耕工程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持续创新多类型、多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基础,构建卓越工程人才专业集群,加强校企紧密对接,共同搭建国家级、省级实习基地群,订单式培养大批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创新素养扎实、适应工程问题挑战的工程技术人才;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校企联合实施小班化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塑造具有坚定产业使命担当、高水平产业实践能力与前沿技术创新能力的行业领军型人才;实施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强化科教融汇,培养具有全程科研素养积淀、具备学术创新能力和解决高层次问题的行业顶尖人才;同时持续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造就适应行业需求的国际化工程创新人才。通过优化升级培养模式,涵养独特的卓越工程师能力素质,塑造学生卓越的工程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的领导管理与持续改进能力、前瞻的终身学习与全球胜任力。

  构建培养新体系,创新校企联动的教育教学生态。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枢纽是构建深度共生的产教融合机制。推动教育场域与产业场域的再结构化和资源优化,构建多主体共生的工程教育生态系统,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重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节奏与行业升级同频共振。地方工科大学要紧密依托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校企深度共生合作模式,共建主干课程、共建教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共评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实施“校企两端”分阶段、递进培养,开拓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机链接的行业人才培养新路径,有效突破“重知轻行”传统模式;重构“三融”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知识与工程技术融合、实践实训与生产实际融合、创新创业与产业前沿融合,围绕学生创新实践知识体系的进阶需求,以理论为基、技术为用,对接真实生产运维场景,专创互驱渗透,培育从实践到创新的转化能力;健全校企“四进”双生命周期育人矩阵,推动企业专家进课堂、专业教师进工厂、学生实践进岗位、前沿理论进企业,实现高校教师、学生与企业员工能力素质双提升。

  搭建赋能新平台,建设真实场景的实践实训场域。在全球高科技竞争背景下,新时代工程实践更加强调融合创新和问题攻坚能力培养。新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创设基于前沿技术和企业真实项目的沉浸式实践平台与模式,贯通科技与教育资源,整合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科研成果等各类资源,推动科研活动与教学过程深度渗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地方工科大学要充分整合校地企实践资源,建设集教学、实训、培训、科研、创新创业等于一体的综合实践实训基地。开发基于实际项目任务的虚拟仿真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验课程,广泛征集生产一线毕业设计题目,建立企业选题库和企业导师库,丰富卓越工程师培养核心资源。推行项目制实践教学,将真实产业问题转化为教学项目,构建“真实、仿真”的职业环境,深化跨学科项目化“实战”教学,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合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质,实现“做中学、学中创”。衔接本科生科技创新竞赛与研究生科研创新,面向本科生开放专业基础实践平台、专业综合实践创新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科研创新研究平台,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学习、实践、转化、创业一体化服务。

  地方工科大学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对于区域智能型产业升级、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塑造工程教育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地方工科大学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断创新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培养生态、迭代培养范式,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教育力量。

  (作者系大连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5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