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踩踏草坪。”在成都市实验小学的西门,如果一不小心步入草坪区域,立刻就会听到这样的语音提示。发出语音提示的智能监控系统,是该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AI技术完成的。
让学生认识技术赋能生活的价值,是如今实小在AI时代的教育思考。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李蓓介绍,学校希望通过“轻量化、便捷化、校本化”的探索,创生“人工智能+教学”协同发展的教学新范式,逐步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教育新生态。
今年初,成都市首批遴选35所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学”试点,实小成为首批试点校之一。面对人工智能不可抵挡的趋势,李蓓告诉教师们:“教育遇上‘技术热’,一定需要‘冷思考’。”
“冷思考”源于实小在10余年的数字化改革经验中坚守“应用为王,轻量使用”的原则,技术“请进校门”都坚持先把准小学教育的脉。
技术如何适配“小学化场景”?这次对AI“把脉”的过程里,学校一方面召开家长会,了解家长们的意见;另一方面将企业请进来做培训,学习交流技术。认准了趋势,系列布局在学校慢慢展开:去年暑假,实小的教师们试着用AI完成单元备课;2025年初,DeepSeek问世,学校提倡教师“都去尝试使用”……
今年春季学期,实小发布了酝酿已久的《“人工智能+教学”三年发展规划》,以“基础筑基—场景深耕—经验辐射”的递进式发展路径分阶段推进,依靠“轻量化”降低AI工具的使用门槛、“便捷化”协作提高工作效能、“校本化”实践开创实小特色。
今年4月起,实小“我‘AI’春游”社会实践活动走进成都各大公园。实小德育处主任黎明介绍,学校信息技术、科学、美术等学科组教师前期开设了小学生听得懂的AI技术伦理、艺术构图等课程,活动当天,学生借助AI工具识别动植物和创作图文视频作品。
一场社会实践活动成了学生理解AI、使用AI的跨学科活动,这是实小探索“人工智能+教学”的一个缩影。
学校还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小学段的“智慧作业”批阅系统,采集作业正确率、知识点掌握热力图等数据,让数据成为精准教学的“导航仪”。
“目前,学校以发展性教学评价为核心,逐步构建起‘智慧教研+智慧作业’双轮驱动的AI教育生态。”李蓓介绍,学校建立起课堂教学的“数据画像”,对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进行分析。“当AI读懂儿童眼里的星光,教育便拥有了通向未来的密码。”李蓓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7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