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江川绿影入画来

发布时间:2025-11-07 作者:陈华文 来源:中国教育报

  长江上游,西起青海格拉丹冬雪山,东至湖北宜昌,绵延4500余公里,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华夏大地之上。其干支流流域广袤无垠,涵盖青藏高原,一路延伸至湖北宜昌,北抵陕西南部,南达云南与贵州北部,构成了长江流域至关重要的生态屏障与水源涵养地。

  这片区域自然生态丰富多样,冰川、雪山、湖泊、沼泽与森林星罗棋布,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杰作。它们如同“天然水库”和“绿色海绵”,持续不断地为长江补充水源,保障着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同时,长江上游在维系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能够有效涵养水土、抵御风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是长江流域生态稳定的重要基石。

  雅砻江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南麓,在四川省攀枝花市注入金沙江,全长1500余公里,流域面积达13万多平方公里。雅砻江流域的植被呈现出鲜明的垂直分布特征。在高海拔之处,高山草甸与灌丛肆意生长,尽显原野的粗犷与豪迈;中低海拔区域则是针叶林、阔叶林郁郁葱葱,满目苍翠,生机盎然。

  横断山脉堪称中国最长、最宽且最为典型的南北向山系群体,部分长江上游河段与其相互交错,成为长江上游与其他水系的关键地理分界线。这里高山与峡谷相间分布,地势落差巨大,山脉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众多山峰高耸入云,奔腾的河流深切谷底,形成了深邃险峻的峡谷景观。

  在横断山脉区域,澜沧江梅里大峡谷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峡谷之一,它绵延150多公里,是云南境内高差最大的地方。由于海拔落差显著,这里气候垂直变化明显,造就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景象。

  长江上游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在云南省丽江市石鼓镇与香格里拉市南部沙松碧村之间,长江划出一道罕见的“V”字形大弯,被赞誉为“长江第一湾”,此处宽阔的江面水势平缓,尽显宁静与壮美。与“长江第一湾”遥相呼应的是虎跳峡,它以雄浑险峻的姿态,成为中国最深的峡谷之一。

  岷江发源于四川松潘县岷山南麓,流经四川盆地西部,最终在宜宾汇入长江,全长73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13万多平方公里,是长江上游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流。岷江之上的都江堰,闪耀着古老而智慧的生态之光,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为久远、唯一留存且仍在持续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它巧妙地对岷江之水进行分流、调控,并精准地将江水引入广袤农田,滋养出繁荣富足的“天府之国”。

  乌江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流经贵州与重庆,全长1037公里,流域面积达8.7万多平方公里,在贵州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渝东南与黔北地区的交界处,乌江画廊宛如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长卷,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喀斯特地貌杰作。两岸峭壁高耸,犹如拔地而起的摩天巨擘,悬崖边缘犬牙交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在贵州铜仁的沿河乌江国家湿地公园,是万物生灵的温馨家园,众多动植物在此栖息繁衍。这里鸟儿欢唱,鱼儿畅游,草木茂盛,共同奏响一曲和谐美妙的生态乐章。同时,它还是一座天然的空气净化工厂,湿地中的水生植物和茂密森林植被,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和有害颗粒,为人们奉献清新纯净的空气。

  嘉陵江源起于陕西秦岭北麓代王山的幽邃深处,宛如大地的脉搏,自山巅蜿蜒而下,穿梭于陕西的沃野、甘肃的山川、四川的盆地,最终在重庆朝天门附近汇入长江的怀抱。作为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嘉陵江全长13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其所经之地处于我国南北气候与地理区域的过渡带,成为大自然精心打造的生态交融舞台。

  长江上游这片神奇的土地,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便是其中的明星。在中国,超过七成的野生大熊猫悠然生活在四川。它们栖息于海拔2600米至3500米的山林之间,茂密的竹林为其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安全的居所。为守护这些可爱的生灵,四川付出诸多努力,如今已建立3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1200多只大熊猫在野外自由繁衍生息,占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的76%。

  金丝猴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宛如灵动的精灵,在长江上游的生态画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同地区的金丝猴毛色略有差异,它们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至4100米的茂密森林之中,那里是它们的欢乐王国。而黑颈鹤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宛如高原上的优雅使者,为长江上游增添了灵动的气息。繁殖时节,它们钟情于高原草甸、沼泽湿地及河湖岸边,这些宁静且水草丰茂的地方是孕育新生命的理想之地。迁徙途中,它们会在河谷和湖泊周边的湿地停歇,补充能量后继续踏上征途。冬日来临,农田和湿地则成为它们温暖的越冬家园。

  长江上游,连绵青山如翠玉屏风,静静伫立在江畔,守护着这片灵秀之地;澄澈江水欢歌前行,两岸草木郁郁葱葱。微风拂过,绿浪翻涌,每一片叶子都在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眷恋。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优美的风景饱含着大自然的深情厚意,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7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