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国园林:东方的“大艺术”

发布时间:2025-11-07 作者:刘珊珊 黄晓 来源:中国教育报

  建筑学家曹汛先生在《中国造园艺术》一书中讲到中国园林之美,以及中国园林给人的美好感受时,引述了明代文学家张岱《陶庵梦忆》中的一个小故事。张岱说,有两个老人家在砎园里游玩,流连忘返,惊喜不断。一个人赞叹:“这里就是传说中的蓬莱仙境了吧!”另一个不以为然地反驳:“蓬莱仙境哪有这里好。”

  中国人好把园林比作蓬莱仙境,又好称作世外桃源,而在张岱笔下,园林甚至胜过了仙境。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如天堂的苏州和杭州,正是因为汇聚了众多的园林胜景,才得到如此盛誉。像曹汛先生总结的那样,“人们生活在这种仙境一般的环境中,自然也就能够纯净气质、陶冶情操,不仅使生活高尚化,民族性格也能得到升华,以至于我们今天在说起中国造园艺术的时候,仍免不了要产生那么一种香生九窍、美动七情的感受。”

  中国园林是东方的“大艺术”,不但景致优美、意味悠长,而且荟萃了诗歌、绘画、书法、茶道、琴曲、戏剧……各种艺术都以园林为舞台,大放异彩,融合为具有独特美感的综合艺术。园林展现了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创造,是中国人体悟自然、安顿身心的家园。

  文人精神——中国园林之魂

  中国园林又称文人园林,因其主人多为文士,追求诗情画意。文人是造园的主体,决定了园林的本色。不过若追溯中国园林的源流,则既非始于文人,亦不止于文人,而是上至帝王将相,下及庶民百姓,莫不有园。中国园林发轫于公元前11世纪的商周时代,逐渐发展为中国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商周秦汉的萌芽期,以皇家园林为主流,主体为“帝王之园”。园林作为帝王获取权力的重要渠道,其核心要素是高台。高台象征着仙人居住的昆仑山,是天人沟通的场所,登到台上便可以承接上天的意旨,获得统治的合法性。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表现之一便是诸侯们“高台榭,美宫室”。楚有章华台,吴有姑苏台,赵有丛台,燕有金台……随着诸侯们竞相建造高台,高台的意味也逐渐改变,权力象征日益淡化,游乐功能得到重视,完成了中国园林的第一次下沉,在诸侯间普及开来。进入秦汉,发展为宏阔壮丽的皇家园林,阿房宫、上林苑、建章宫,大气磅礴。

  第二阶段为魏晋南北朝的转折期,士大夫阶层开启了文人造园,主体为“贵族之园”。门阀贵族崛起,追求山林、田园的自然之美,原本只有帝王诸侯享有的园林,被石王谢陶等世家大族所共享。魏晋南北朝的帝王有华林园、芳乐苑,但大多平平无奇;人们更津津乐道的是天下首富石崇的金谷园、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雅集、一代文豪谢灵运的始宁山居、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贵族之园”当仁不让地成为舞台主角。

  第三阶段为隋唐五代的兴盛期,文人园林兴起,新趋势为“士夫之园”。科举制度实现了士人阶层的跃升,为造园注入了新意。皇家园林有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贵族园林有杨师道园、太平公主园、岐王李范园;但最能代表唐代成就的,要数王维辋川别业、杜甫浣花溪草堂和白居易履道里园等士夫园林。王维父亲是六品汾州司马,杜甫父亲是七品奉天县令,白居易父亲是五品徐州别驾,并无显赫的家族背景,但他们凭借自身的才华和时代转型的运势,成就了一大批唐代第一流的名园。

  第四阶段为两宋辽金的成熟期,新趋势为“公众之园”,上至皇家、贵族,下至文人、百姓,惠及各个阶层。宋代的皇家园林并不兴盛,宋初都城开封仅有琼林苑、玉津园、金明池和宜春苑四座园林。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私家园林遍及各地,著名者如洛阳司马光独乐园、苏州苏舜钦沧浪亭、鄱阳洪适盘洲园;其中以洛阳最为兴盛,甚至产生了中国第一部园林专著——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

  宋代园林的特点是向公众开放,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不再归园主独享,而是敞开园门,与众同乐。皇帝的金明池每年三月开园,士人百姓可以自由观赏,划船垂钓,甚至临水脍鱼,大快朵颐。司马光独乐园有守园人煮水供茶,游人只需交几文“茶汤钱”便可游园,颇似古早的门票。中国园林在宋代进入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达到“成熟期”。

  第五阶段为元明清的成熟后期,诗情和画意融入园林,涌现出大批专业造园家,促进造园走向专业化,中国园林进入“大国工匠”时代。明代造园能手竞相涌现,张南阳、周秉忠、计成、张南垣合称“造园四大家”,进入清朝又有李渔、叶洮、张然和戈裕良等造园大师。明清园林著述繁荣,计成《园冶》、文震亨《长物志》、林有麟《素园石谱》和李渔《闲情偶寄》等,对造园的理论和技艺进行了探索和总结。继唐诗、宋词、元画之后,明代的文人园林达到中国造园的巅峰,成为这个时代的艺术代表。清代最值得一提的是皇家园林,建造了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等旷世名园,中国园林整体进入不断完善和精致化阶段。

  耐人寻味的是,早期的私家园林模仿皇家,王侯权臣建造的园林“拟于天子”;到了明清,皇家园林转而效仿文人园林,吸取私家小园的精华。数千年的中国园林发展史,从皇家到私家,又从私家回到皇家,恰好走过一个轮回。轮回的最终,文人精神成为中国园林的主宰,代表了中国园林的高度。

  中国园林的四大美学范畴

  中国园林产生于农耕时代,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相融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国园林由四大要素组成——山石、水体、动植物和建筑。其中的山水、花木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进而结合人工的建筑,糅合文学、绘画的情趣,形成含蕴深广的居游意境。周维权先生在《园林的意境》中将其总结为中国园林的四大美学范畴——自然美、建筑美、诗画美和意境美。

  每座中国园林都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寄畅园位于无锡第一名山——惠山脚下,1527年由户部尚书秦金始建,此后400余年一直归秦家所有,世称“秦园”,为历史罕见,完美体现了中国园林的四大美学范畴。

  晚明文坛领袖王穉登为园主秦燿撰写《寄畅园记》,采用了四要素的分类方式。他称赞寄畅园:“其最在泉,其次石,次竹木花药果蔬,又次堂榭楼台池籞;而淙而涧,而水而汇,则得泉之多而工于为泉者耶。”

  王穉登不但提到水、石、花木和建筑四大要素,而且特意为它们排列了座次:寄畅园中水居第一,山居第二,植物第三,建筑最末。与王穉登同时代的刘侗在《帝京景物略》里总结:“长廊曲池,假山复阁,不得志于山水者所作也,杖履弥勤,眼界则小矣。”园林的主角是山、水和植物,建筑作为配角,只是在缺少佳山佳水时求其次的选择,不可喧宾夺主。按此标准,建在山林之间又以山林取胜的寄畅园,无疑是百里挑一的上乘之作。

  《寄畅园:一座园林中的晚明艺术与生活》复原了明代的寄畅园。其基本格局为“北园南宅”,北园的主体正是水景与山景。从北门入园后,很快来到池景区。锦汇漪水面南北平铺,各景层见迭出,仅以一道长廊串联。这道长廊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名字,都与植物有关:池东称清籞,旁有青翠的丛竹;池西称郁盘,周围是繁郁的古木。水池西岸为山景,林木加倍繁茂。

  除了山水、林木的自然之美,与长廊高阁相结合的建筑之美,寄畅园还体现出诗画之美。园主秦燿模仿唐代诗佛王维的《辋川集》,选出20景分题吟咏。“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的知鱼槛,效仿洒脱不羁的庄子濠上观鱼;“太元犹未草,我异子云心”的栖玄堂,学习汉代辞赋大家扬雄闭门著书;“盘桓抚孤松,千载怀渊明”的含贞斋,缅怀东晋名士陶渊明的高风亮节……秦燿像文学创作一样,借用典故造园,将古老的隐逸文化荟萃在园中,漫步其间,抚景如对其人,先贤逸士都成为自己的园中伴侣。这期间松江派的著名画家宋懋晋还为他创作了《寄畅园图册》,将景致扩大到50景,“锦涟汇”中的荡漾碧波、桃花洞旁的烂漫花影、先月榭前的粼粼月色,引人在图画间徜徉流连。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寄畅园的意境之美,突出体现在其得天独厚的借景上。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山鼻祖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称赞寄畅园:“有锡山龙光寺塔,高悬檐际,皆借景之佳例。”游赏寄畅园,先是对园中近景的观赏,山池廊亭、泉石草木,皆可触可感,亲切有味,为身之所容;继而与周围的河塘、寺庙相沟通,园林的封闭性被打破,建立起视觉联系,为目之所瞩;最后是对远处山林的收摄,峦光塔影皆入望中,目力虽穷、情脉不断,为意之所游。这三个层次,由近及远,亦由实入虚。人们在园中的体验,从对具体景物的品赏,升华为对山川变幻、宇宙运迈的感受,获得一种超脱的襟怀体味人生的深境。

  对于中国人来说,园林不仅是游览之地,更是生活之所。古人在园林中实现了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品茶、饮酒、下棋、题诗、听曲、观画,生活的细节被升华为艺术,造就了堪称“大艺术”的中国园林。今天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创造,更需要的或许并非向外的追寻,而是向内的回归。幽雅闲静的中国园林一直在那里,等待着忙碌的现代人的归来与发现。

  (作者刘珊珊系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黄晓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7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