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校长如何推进人性化领导

发布时间:2025-11-07 作者:王灿灿 徐金海 来源:中国教育报

①山东省高密市恒涛实验小学少先队老队员为新队员佩戴红领巾。 通讯员 李海涛 摄

②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乾元镇中心小学学生在学习中药知识。 通讯员 倪立芳 张彩英 摄

  当前,教育管理范式正在从“注重控制”转向“赋能激励”,校长推进人性化领导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是校长基于对人性的理解,通过情感、道德等非权力性影响力,激发师生内在动力与潜能,引导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能力。推进人性化领导既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管理中的投射,也是推动学校进步的保障。

  校长推进人性化领导,关键在于以人性化方式引领和唤醒人心。这并不意味着弱化权威,而是要构建一种基于信任与共情的深层影响力。如今,能推进人性化领导的校长,已成为打造幸福学校、引领师生成长、实现卓越教育目标的关键力量。那么,校长该如何系统性推进人性化领导?其有效性又依赖于哪些关键要素?

  1 诚信品质:校长人性化领导的基石

  “信誉是领导力的基石”。对校长而言,诚信是获得师生信服的必备条件。只有坚守诚信,才能赢得尊重与信任,这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诚信的校长善于坦诚沟通,不回避问题、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这种开放真诚的沟通方式能有效消除隔阂,增强团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维护学校和谐稳定的关键。诚信的校长能做到公平公正,因其自身践行诚信,所制定的制度才具备权威性与约束力,进而获得师生认可并自觉遵守规则。诚信的校长还会坚守教育信念与原则,不随波逐流,凭借扎实的作风引领学校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成为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定盘星”。

  校长诚信品质的养成,是综合、长期且动态的过程,需做到内外兼修、知行合一。首先,个人道德修养是基础,它源于持续的自我反思。有坚定道德底线和内省习惯的校长,更能在岗位上坚守诚信。其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也至关重要,能帮助校长跳出技能层面,深刻理解诚信在教育事业中的核心价值,并内化为行为准则。再次,校长还需持续进行自我修炼,并对外部环境保持清醒。这要求校长具备时刻内省的能力,在处理繁杂的校务中,不断审视自身言行与作出的决策,勇于改正错误。面对种种挑战与诱惑时坚守诚信,塑造稳固的行为习惯。最后,校长还需具备抵御不良社会风气的定力,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坚定的立场,自觉抵制投机取巧的短期行为,成为校园诚信文化的捍卫者与引领者。

  2 共情能力:校长人性化领导的核心体现

  共情能力,是校长深入理解师生情感、需求与处境,并据此作出恰当反应和决策的能力。它是人性化领导的核心体现,能对学校生态产生多维度的积极影响。

  校长具备共情能力,便能真正走进师生内心,进而建立紧密且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深度的情感联系会显著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与师生的归属感。在决策环节,具备共情能力的校长会主动考量各方利益与感受,使决策过程更民主科学。共情如同“高精度雷达系统”,能帮校长敏锐察觉校园中潜藏的问题与矛盾,如师生隔阂、学生遇到的困难等,通过深入探知根源,能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改善学校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共情能力强的校长能精准感知师生的努力与成就,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这种正向反馈会极大地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不仅利于当前的管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共情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通过有意识培养和持续实践来发展与强化。校长首先需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共情是领导力的核心组成部分,而非“软技能”,需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将“理解他人”视为必须履行的领导职责。一要学会“倾听”,交谈时全神贯注,既用耳听内容,更要用心捕捉对方的情绪、需求和言外之意,还要观察对方的表情、肢体语言和语调,全面理解师生的真实状态。二是践行“换位思考”,尝试站在学生、教师、家长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让对方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三是推动共情制度化,制定政策或决策时,增设反思环节,思考“这个决定会影响哪些群体的感受和需求,是否充分考虑了他们的立场”,除此,校长还需定期反思:“今天在哪件事上做到了共情?效果如何?在哪件事上忽略了共情?下次该如何改进?”如此,校长就能营造出理解、支持、激励的校园场域,真正激活每个成员的潜能。

  3 知人善任:校长人性化领导的用人艺术

  “知人善任”是校长人性化领导在用人层面的集中体现。这不仅是一种管理技巧,更是一种尊重个体、激发潜能的校园文化建设。

  每位教师都是独特的。校长通过“知人”,能准确评估教师的特质,再通过“善任”将其安排到适配的岗位,既能实现师资力量的优化配置,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职业满足感,也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对学生而言,“知人善任”体现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关注个体差异。校长要通过多样化的课程与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发展机会。当一个人被放在能发挥其长处的位置,会产生“独一无二”的感觉,这会培养一种深深的自豪感,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

  校长的“知人善任”能力需要在系统性实践中逐步培养。首先,“知人”是“善任”的前提,校长需具备出色的沟通能力,通过个别谈话、座谈会等方式主动倾听,深入了解教职工的思想动态、个性特点与能力水平,为精准用人积累信息。其次,“善任”的核心是“量才使用”,将每个人放在其最擅长的岗位上。校长要有魄力起用新人,敢于将那些懂管理、善学习、业务精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关键岗位。再次,在用人过程中,校长要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破除论资排辈等陈旧观念,将用人机制置于群众监督之下,确保每位教职工都有平等展示才华的机会。最后,校长要将管理理论与本校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和总结适用于本校的用人之道,通过持续反思与优化,将“知人善任”从一种能力内化为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风格,最终实现领导力的升华。

  4 激励机制:校长人性化领导的关键抓手

  建立人性化的激励机制,是校长推进人性化领导最生动的体现。它超越了传统的管理工具范畴,成为“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核心领导行为。

  激励被视作“反馈的最高形式”,教师职业包含大量情绪劳动,构建人性化激励机制能及时认可教师的情感投入,有效补偿隐形付出,引导教师形成积极的行为模式,从而全面优化学校生态。

  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需要校长个人修炼、方法创新与制度保障三者协同,推动校长角色的转型。一是个人修炼方面。校长需首先认同“激励是领导力的核心”,多表扬、多倾听、多感谢,让激励成为日常习惯。二是方法设计方面。坚持“物质激励体现人文关怀”与“精神激励强化价值认同”相结合,以激活内生动力为根本,设立差异化奖励,关注隐性福利。开展仪式化表彰,将个人成就转化为集体荣誉。为年轻教师提供展示平台、学习机会等,如设置“校长直通机制”,让师生的声音能被直接听见和重视,这种尊重本身就是强效激励。三是制度保障方面。要营造支持人性化领导的外部环境,如教育行政部门可在校长考核指标中增加“师生关系指数”“教师职业幸福感”等维度,引导校长关注人的需求。

  校长人性化领导的落地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卓越的校长深知,“与团队建立亲近关系”“不把每个人的成就视作理所应当”至关重要,他们会用心认可每个人的贡献,正是因为有了这份鼓励,人们才能做到最好并坚持下去。情绪上的“燃料”,是让这份激情不熄灭的核心。

  (作者分别系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校长助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7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