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爱应遍布校园每个角落

发布时间:2025-11-07 作者:李学恩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爱,正是这一切背后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力量。爱应该遍布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师生可触、可感、可行的生命体验。

  修车摊前的“尊严课”:看见每一份平凡的价值。校门口那棵老柳树下,停着一辆刷着蓝漆的旧三轮车,车斗里的扳手、螺丝刀、补胎胶摆得整整齐齐,车旁坐着的,是那位左腿不便、口齿不清的修车师傅。不少师生都受过他的帮助——车闸坏了,他修半小时只收了五元钱;车链掉了,他会蹲在地上教学生怎么装,一教就是十几分钟。后来,校园里渐渐有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说“残疾人坐在校门口,影响学校形象”,有人担心“废零件堆着乱,有安全隐患”。面对这些声音,学校没有直接下决定。我们发起了“校门口的修车摊该不该走”全校讨论会,还引导学生们去了解师傅的故事:他50多岁,和老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困难却从不给社区添麻烦,靠修车挣口饭吃,还总想着帮大家一点忙。最终,我们和师傅一起做了几件事:在老柳树下划了专属“修车区”,铺了地垫、配了带盖垃圾桶;给三轮车旁挂了“便民服务点”的牌子,明确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这便是我校爱的“第一课”——每一份自食其力的坚守,都值得被看见、被尊重。

  流浪猫与“共情课”:守护每一个弱小的生命。校园里有一只橘黄色的流浪猫,总缩在教学楼后的花坛里,见人就躲。没多久,问题来了:有同学反映“猫叫影响上课”,保洁阿姨抱怨“走廊的窗台上有猫脚印”,家长担心“有细菌、会伤人”。赶走它,怕它饿死、冻死;不赶走,又怕给校园添麻烦。这一次,学校把问题交给了动物保护社团的学生们,我们相信,育人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在“自我”与“他人”之间找平衡,用温柔的方式解决问题。社团的同学们联系社区宠物医院,给小猫做了体检、打了疫苗、驱了虫;在教学楼后角落用木板和旧棉絮搭了“猫窝”,放了固定食盆和水盆,还贴了“文明喂猫”提示;成立“猫咪守护者”小组,每天轮流添粮换水,每周清理猫窝。这便是爱的“第二课”——共情不是只想着自己的方便,而是站在另一个生命的角度思考需求,用责任与温柔守护弱小。

  落雪枝头的“生命课”:敬畏每一种自然的存在。北方的冬天来得早,一场雪后,校园里的麻雀突然少了许多。有同学发现,麻雀在槐树上啄树皮找吃的,喜鹊落在食堂门口的雪地上,飞起来时动作都有些迟缓。“它们会不会饿死?”这个疑问,让我们发起了“给小鸟安个家”活动,我们想让学生明白,爱不仅是对身边人的关怀,更是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学生们从家里带来废旧纸箱、木板、麻绳,在劳技教师指导下做鸟巢,有的还会铺上棉花和干草,说“这样小鸟住得暖和”。大家还自发带“爱心米”,每天早上把小米、玉米碴撒在草坪和花坛里,并挂了提示牌:“请爱护鸟类,不要惊扰它们。”这便是爱的“第三课”——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种存在都有意义,小小的善举,就能给世界带来温暖。

  如今,老柳树下的修车摊还在,常有同学放学后帮师傅收拾工具;小橘猫依然是校园“明星”,每天都有人来看它;冬天的鸟巢还挂在树上,春天来时,已有小鸟在里面筑新巢、孵雏鸟。这三则小故事,藏着我校最本真的教育追求,爱的教育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

  (作者系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三中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7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