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孩子在充满墨香的汉字馆里,不是用毛笔在纸上书写、用活字印刷拓印,而是将油墨兴奋地涂抹在台面和自己的衣服上。教师该怎么办?批评孩子行为“出格”是简单的,但我们更应思考:这抹“出界”的油墨,映照出了我们教育设计与引导中的哪些缺失?
表面看,是孩子们“不守规矩”,但其内核却是一个典型的教育学问题:当我们将低龄儿童置于一个开放、新奇的环境中时,是否为他们搭建了通往“文明体验”的“脚手架”?对于一年级孩子而言,“汉字馆”是一个充满未知诱惑的游乐场。油墨的触感、气味,对感官的冲击力远大于“汉字文化”这个抽象概念。他们的行为并非出于恶意破坏,而是求知和探索的天性。学校提供了“体验”的场域,却忽略了如何引导他们去体验。
借用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独立能做到的(随意涂抹),与在成人或有能力的同伴帮助下能达到的(文明、有序地体验)之间的差距,正是教育需要发挥作用的地带。我们的失误是只打开了“发展区”的大门,却没有提供必要的“支架”帮助孩子跨越过去。
今天,“沉浸式学习”“项目式学习”“STEAM教育”等概念已成为教育界的流行语。我们热衷于打造精美的场景和提供丰富的物料,这固然是教育的进步。但是,如果只重形式而轻内核,仅提供环境而忽视引导,再先进的理念也会在实践中褪色。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硬件和形式的更新,更是教育方法、引导艺术的升级。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教给方法”和“做好示范”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而是体验能否成功的阶梯。社会学习理论大师班杜拉指出: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方式。孩子们是通过观察权威榜样(教师、高年级学生)的行为及其后果,来习得新行为和判断行为标准的。口头告知“不要乱涂乱画”,其效果远不如教师亲自、缓慢、清晰地演示:如何正确地蘸取少量墨汁,如何在练习纸上运笔,以及操作完毕后,如何优雅地清理笔具、擦拭台面。这种“身教”远胜于“言传”,将抽象规则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过程,就是教给孩子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论”。
汉字馆的“意外”事件提醒我们,该如何从“禁止”到“引导”,构建有支持的体验之旅。比如体验前的“预体验”:在进入汉字馆前,开展一堂生动的“预备课”。利用视频、图片,邀请授课教师进行演示,直观展示什么是“文明的体验者”。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体验规则,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如爱护环境、尊重他人的体验机会),将外在的规则内化为自身的承诺。同时,将大任务分解为小步骤。例如,体验活动可设计“认识文房四宝—观摩教师示范—分组练习基本笔画—创作我的第一个字”的递进式流程。教师巡回指导,不是监督,而是支持。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的苗头时,及时用正向语言引导:“让我们试试看,怎样才能让墨汁乖乖待在砚台里”“如何快速找到活字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更有意义”……将关注点从“不要做什么”转移到“我们怎样做得更好”。另外,活动结束后,引导孩子分享感受:“今天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你觉得怎样做,能让下一次的体验更棒”……通过反思,将行为体验上升为认知和情感收获,完成学习的闭环。
其实,孩子手上的油墨,是探索世界的印记;而台面上的油污,则是留给教育者的思考题。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沉浸式”教育,不仅是让孩子身体置于场景之中,更是要让他们的心智在清晰的指引下,安全、有序且充满乐趣地遨游。从打造一个华丽的“馆”,到精心设计每一次入“馆”的旅程,这中间的关键,正是我们作为引导者的智慧、耐心与示范。
当我们把“教方法、作示范”置于核心地位,教育才能真正从形式上的“新”走向内涵上的“深”,让每一次体验都成为孩子文明素养与探究精神生长的沃土。
(作者系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文远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0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