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中,“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息屏行动’,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的倡议引发广泛关注。当虚拟世界持续渗入日常,手机屏幕成为无数家庭情感交流的隐形壁垒,当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社交平台,而家长同样深陷短视频与信息流之中时,倡议“息屏”无疑是对数字时代家庭教育面临新挑战的有力回应。
研究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络依赖已经具有一定普遍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99%。过度依赖网络已成为影响青少年睡眠质量、学业专注力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然而,问题并非单方面存在于孩子身上。北京师范大学一项针对家庭教育环境的调研发现,超过70%的家长承认自己存在“刷手机”的习惯,甚至在陪伴孩子时也难以放下。一项著名的“晚餐实验”观察发现,当父母在餐桌上使用手机时,孩子与父母的有效语言交流量平均下降20%—30%,且亲子冲突发生的概率显著上升。
“息屏行动”之可贵,首先在于其“共同”二字,明确倡导“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直指问题的核心症结。当家长自己手机不离手,却要求孩子放下手机和平板电脑,其效果无异于缘木求鱼。《十条措施》中“共同”二字,正是对“言传身教”这一教育规律在数字时代的重新确认。父母是孩子无声的榜样,当家长放下手机,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听孩子讲述学校趣事,或一同在晚饭后出门散步时,其行为本身便已构成最有力的教育语言。
应该看到“息屏行动”的价值,绝非简单粗暴的断网断电,其深层价值更在于重建数字时代真实的情感联结。当屏幕熄灭,留出的时间就可以变成亲子间温情的对话、共同的游戏或户外探索的时光。《十条措施》中“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的表述,亦清晰表明政策并非否定技术的价值,而是呼唤一种更健康的使用方式。家庭需要构建的,是一种“有屏幕但不受其奴役”的生活方式和秩序。
加拿大一项针对“屏幕时间干预”的长期研究发现,成功减少青少年非必要屏幕时间(日均减少1小时以上)的家庭,普遍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制定了清晰、一致且家长带头遵守的家庭媒体使用规则,如“无电子设备的卧室”“餐桌上禁用手机”;二是为孩子提供了丰富且具吸引力的线下替代活动,如运动、艺术、社区服务、家庭游戏等。其效果评估显示,这些孩子的学业表现、社交技能和主观幸福感均有提升。
因此“息屏行动”的生命力,还在于能否超越一时风尚,转化为家庭生活的内在规则。建议可尝试制定一份全家参与的“家庭数字公约”,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条款,如家庭聚餐时手机集中存放、晚上9点后全家进入“数字静默”时段、周末半天为无屏幕户外活动等具体可操作的方式,并由家长带头践行,与孩子形成数字契约精神。与此同时,还需要家校社协同赋能行动。学校可布置需要亲子协作完成的实践性作业,如烹饪、种植、亲子阅读、社区调查等,减少纯线上或需家长“盯屏”辅导的作业。社区可组织丰富的线下活动,如运动联赛、读书会、手工坊等,为家庭“息屏”后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活动选择。数据显示,拥有体育、艺术等稳定线下兴趣的青少年,其网络依赖风险显著降低。如此,才能让屏幕管理能力成为现代家庭的核心素养。
“息屏”的终极意义,在于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加强学生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增强其心理韧性。其更深层价值在于当指尖从冰冷的玻璃屏上移开、握住亲人温热的手掌,当眼神从跳跃的像素点转至彼此生动的脸庞,当家庭晚餐的交谈取代了短视频的背景噪音,“家庭”这一人类最古老的情感堡垒,才能在数字洪流中重新锚定其温度与重量。放下手机,拾起亲情,屏息间激活的不仅是时间,更是被数据洪流淹没的心灵共鸣。
“息屏行动”不应止于一场运动,而应成为数字时代家风建设的新导向。此举以数据和现实问题为导向,为重塑健康的亲子关系与家庭数字生态提供了清晰的行动路径。当千家万户在夜晚共同熄灭那一方荧荧之光,点燃的将是无数心灵彼此靠近的温暖灯火。这灯火映照的,正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清晰图景。当每一个家庭都将“息屏”转化为共同滋养心灵的日常实践,我们收获的将不仅是一代懂得与科技共处的年轻人,更是一代内心丰盈、富有责任感、韧性十足的生命个体,他们能在数字浪潮中稳稳掌舵,以健康的心灵底色,拥抱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0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