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入户家访。学校供图
②福州市象峰学校二部“百校千师访万家”活动现场。学校供图
在福州,家访不仅是一项制度要求,更是一种“教育自觉”。从城区到县域,从普通学生到特殊需求群体,教师们家访的脚步从未停歇,让千家万户感受到教育的温度与学校的用心,将爱与关怀传递给学生和家长,家访成为推动福州市家校协同育人的有力抓手。
前置干预:
回应家庭的真实需求
家访是连接学校与家庭的重要桥梁。“键对键”的沟通难以替代“面对面”的交流。家访传递的是关爱、温暖和信任,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实现的。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环境变化,学生面临学业压力、情绪管理等多方面困扰,家长面临教育焦虑、亲子关系等多重挑战,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还存在环境适应与融入等问题。福州教育系统坚持问题导向,将家访作为“前置干预”的重要手段,用“眼见为实”了解家庭的真实情况和诉求,回应因材施教的成长需求,同时通过家访建立起学校和家庭之间相互信任、彼此支持的良好关系。
福州市晋安区发挥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和福建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试点的优势,提出“要把教育做到家,把服务送到家”,开展“百校千师访万家”,并组建了470人的社区家庭教育特派员队伍,覆盖全区91个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服务,针对山区乡镇留守儿童群体组建寒暑假巡回指导服务队,打通家庭教育指导“最后一米”。仓山区围绕“成长型思维”理念,通过教师专项培训、家长学校授课、入户家访与心理寻访等多方联动,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和家长教育理念,推动家长从“不懂教”向“会教”转变。2025年上半年,全市中小学对重点学生开展家访1.2万余次,有效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困扰,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
真诚对话:
家庭与学校的双向奔赴
家访不是简单的教师上门拜访,或是向家长“告状”,也不是例行公事,更不能成为对学生家庭的“打扰”,而是家校围绕孩子成长展开的真诚对话,是教育理念的传递、育人策略的共谋。
在福州,家访从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家长、学生,甚至社区、村委会共同参与的“育人协奏曲”。连江县推行“双周启闭·三维联动”家校共育精准工作法,围绕学期“开学周”与“放假周”两个关键节点,通过学校主导、家庭主体、社会助力三个维度联动,构建家校共育闭环管理体系。闽清高级中学则实施“小分队式”入户家访,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科任教师组成家访小队,多角度解答家长疑问,该做法获评全国德育典型案例。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积极探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契合点,围绕“幸福课程开发”吸收家长广泛参教议教,家校联系更加紧密,合力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多元的学习机会和发展平台。
通过双向奔赴的入户家访,育人的路径更加丰富,育人的场域更加宽阔,育人的个性更加彰显,育人的质量更加提升。在福州,家访已然成为社会转型期教育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量身定制:
让家访更精准更高效
成功的家访,需要情怀、需要策略、需要升华,它是一项充满教育智慧与沟通艺术的工作。围绕“如何让家访更高效、更精准”,福州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创新之路。
家访前需做足功课。永泰县要求教师团队走访前提前梳理学生学情、家庭环境,量身定制“全员覆盖+重点聚焦”的“一生一策”家访方案。
家访中要把握方法。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打造“校长有约”品牌项目,3年开展19场活动,涵盖学生专场、亲子专场等多种形式,惠及千余户家庭。福州鼓楼第二中心小学创新心理教师协同入户机制,从家庭互动细节中捕捉学生情绪与心理需求,建立“入户评估—现场指导—后续跟进”闭环,完善学生心理档案,为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与服务。
家访后重在跟进。福州学校广泛建立家访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并制度化要求教师在家访后撰写心得、开展专题讨论会,实现长期跟踪与效果评估,放大教育效应。
家访还需要“护航”。福州早在2017年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家访工作的意见》,要求将入户家访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和班主任绩效考核的范畴,通过抽样回访家长、开展家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家访工作进行督查,确保家访工作持续有效。
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四个万家”活动,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与务实作风。福州人始终怀着特殊感情、带着特殊责任、扛起特殊使命,学深悟透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把新时代家访工作特别是入户家访做实做细做好。“家访就是一次心灵通往崇高的历程。”它是教育者对学生成长的深切关怀,是对立德树人使命的深入履行。因为爱,所以我们不畏艰难,访而不止;因为爱,所以我们全心全意,不厌其烦。当福州的教师们穿行在大街小巷、海岛山乡,叩开一扇扇门扉,我们送上的不仅是朴素的关怀和专业的指导,更是一份对下一代未来的托举。愿家访这座坚实的桥梁,能真正连接起学校与家庭,通达每一个孩子的明天,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作者系福建省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0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