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航行灯布局指示飞机位置?”“故障时航行灯如何替代其他灯功能?”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顺义学校,“航行灯的设计与制作”这堂课上气氛热烈。这是北师大科学教育研究院研发的“做飞机”航空科学课程,学生们在功能设计、故障排查等实践中强化工程思维,提升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
在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北京师范大学主动作为,发挥排头兵示范引领作用,聚焦科学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科学教师培养、科教协同生态构建上持续发力,主动对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贡献智慧与担当。
问题驱动,打开探索之门
今年秋季学期,在北师大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和北师大科学教育研究院的联合组织下,“做飞机”系列课程已在北师大基础教育科学与工程技术教育学科共同体31所学校率先开展试点授课,并由授课教师与课程研发团队一起开展课程迭代。
“我们精选真实航空工程问题驱动学生学习,深度融合物理、化学、数学、信息科技、工程实践等跨学科内容,将中小学生带入鲜活的真实情境,学生化身‘航空工程师’,解决具有真实意义的问题,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课程研发组核心成员魏锐介绍。
这是北师大科学教育研究院基于技术与工程教育的实践探索。
为何要在课程设计理念上注重真实问题驱动?
“当前,优质的情境导向、实践驱动的科学教育资源依然稀缺。”北师大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坦言,“联动校内校外开发一套科学教育资源”是确保中小学生和教师能够获得基础扎实、科学性强且生动有趣的高质量的学与教资源的有效方式。
科学教育是一项长周期、系统性的工程。近年来,北师大构建以科技创新素养为核心的课程资源体系,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指引,为构建良性健康的科学教育生态提供高质量解决方案。
确立目标框架指方向——从“科学精神引领、共通素养支撑、探究·实践·创新”三个维度构建科技创新素养框架和一组体现可持续发展、国防科技等领域特征的素养框架。
创新教学模式做探索——推行学生主体驱动的探究模式,建立工程技术创新设计模式,构建科学与工程技术融合的项目学习模式,并分别产出原创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
研发课程体系给方案——联合不同领域的科技专家,研发覆盖前沿领域的课程体系,在主编的国家教材中融入科技前沿内容,创编一大批体现我国科技创新的课程资源,形成“基础课程—拓展实践—科研创新”衔接链条。
跨界赋能,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今年暑期,一场跨区域的科学教师智慧碰撞之旅在北师大珠海校区开启。38名香港小学科学教师与来自北京、珠海的科学教师一道,围绕“补给长城站——探索南极科考人员的健康饮食”课程内容动手设计、协作共创,观摩珠海科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深度开展教学研讨,研习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施策略。
这一情景,来自北师大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携手北师大科学教育研究院共同组织实施的“赛马会探索科学”计划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活动,活动旨在通过内地和香港在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支持香港地区开始推行小学科学课独立成科,提升香港小学科学教师的探究式教学水平。
这是北师大促进科学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北师大以“科教协同、系统赋能”为核心理念,系统建设了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框架、教师研修模式与培训资源体系。
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钱岩介绍,中国科技馆与北师大深度合作,协同全国24所科技馆,连续3年共同实施基于馆校合作的中小学科学教师能力提升项目,形成了“科技馆—大学—中小学”三方联动的科学教师培养机制。
如何为大规模高质量培养中小学科学教师提供新模式、新路径?北师大给出了建立跨界协同、任务驱动、资源共建的教师研修新范式的实践路径。充分发挥科技界资源优势,将任务驱动的短周期课程设计能力提升、陪伴式课程创新能力进阶研修、“科学家—教师—学生”协同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培养3种研修模式相结合,为跨界协同的中小学教师成长生态建构提供示范。
这一培养体系改革也体现在对科学类职前教师培养的持续推动。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部培养处副处长李艳玲表示,在不同层次师范生培养的基础上,学校创新实施“拔尖创新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跨越输送更多教育家型科学教师。
科教协同,共育新生态体系
在为期两年的北京市朝阳区“小小科学家”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中,一个场景诠释了何为“协同”:30名领军型科学教师在北师大教科院的对接下,带领学生直接踏入前沿科研实验室,与科学家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同时与教育研究专家一起,探讨创新人才培养等重要议题,一群专家型科学教师在此酝酿。
构建科教协同的科学教育发展生态,一直是北师大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愿景与追求。学校深知,这绝非一家之力可为,必须汇聚各方力量。
近年来,北师大从机构建设、资源整合等多方面协同发力,系统性推进科学教育创新生态。
成立科学教育研究专门机构——
2019年正式成立科学教育研究院,汇聚一流科学教育研究力量,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资源,积极开展科学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统筹智库服务、培训服务与技术资源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向教育转化。
推动科学教育实践创新与升级——
在教育部中小学科学类各科课程标准的研制与教材建设、教育设备配置标准的研制中,总能看到北师大的身影;研发信息科技、能源材料、绿色发展、航空航天、国防科技等跨学科课程,开发AI+数学创新融合出版课程,推出体现数字化、实践性与前瞻性的实验平台和实验室学习环境。
在上万人次中小学科学教师参与的“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在北京八一学校等全国一大批中小学科技特色学校的建设中,这些实践探索有了更真切的实感。
“把我国重大科技成就有效转化成教师培训的内容和资源,这个过程不仅使参训教师激动不已,也让参与其中的科学家们深受鼓舞。”参与科教协同联合培训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科学普及与学术处处长马强说。
如今,北师大正致力于助力构建覆盖大中小学、高新企业、科技场馆、科研院所等科学教育的生态体系,以形成全方位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合力。“北师大科学教育团队各学科正在协同大力探索将中国科学家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为驱动学生探索的开放问题任务,旨在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促进教师创新型教学专业素养的发展。”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化学)执行主任王磊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2日 第0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