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时代“牛倌”养成记

发布时间:2025-11-12 作者:通讯员 丁雷 本报记者 刘少利 尹长俊 来源:中国教育报

  ■四中全会精神在一线

  凌晨3点,在吉林省桦甸市的深山里,一座牛场在皎洁的月光下格外宁静,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从窗户透出,这里依然有人在工作。

  半年来,派驻桦甸市桦牛科技小院的吉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范夏蒲一直坚守在实验室。这位曾对“养殖场气味”望而却步的大男孩,如今已能熟练地给牛输液、采血,成为牛场工人口中能解决真问题的新时代“牛倌”。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吉林农业大学畜牧学学科积极构建“需求对接、项目驱动、平台支撑”的育人模式,推动研究生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以前畜牧学研究生培养就像在实验室里‘养盆景’,学生懂理论却不懂‘牛脾气’。”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畜牧学学科带头人吕文发说。早在2010年,学校畜牧学学科牛研究团队在调研中意识到,行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应当是“问题解决者”——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又要有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还要有与养殖户打交道的沟通能力。

  畜牧学学科主管研究生教学工作的教师赵元介绍,重构后的课程体系让每个学生都有“成长路线图”,这种“精准化”培养结出硕果:近3年,畜牧学学科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190余篇,获国家级竞赛奖项20余项。在赞比亚示范中心,博士生孟繁兴参与的“热应激对母牛繁殖性能的影响”项目,帮助当地农户在高温季节显著提高了母牛繁殖率,他的跨文化协作能力正是得益于“本土+国际”的循环培养模式。

  “过去学生做实验,就像在沙盘里造车,图纸画得再精美,也开不上产业需求的‘乡间路’。”畜牧学学科教授甄玉国介绍,学科依托教育部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等8个部省级实验室、吉农桦牛科技研发中心等6个校企联合实验室、14家国家级科技小院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让学生真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这些孩子既能在实验室‘做研究’,又能在圈舍‘喂牛羊’。”桦甸市八道河子镇党委书记刘夏感触颇深。如今,当地80%的规模化养殖场都有吉林农业大学学生的身影。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2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