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国家广电总局日前下发专项治理工作提示,自即日起至2026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不良网络传播专项治理。此次治理首次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类、漫画类、表情包类等动画形式微短剧纳入分类分层审核体系,通过强化事前审核、清理违规内容、规范传播秩序,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有“电子榨菜”之称的网络微短剧和短视频,以“短平快”“土俗爽”为特征而风靡,成年人受众固然不在少数,当下更成为青少年群体重要的娱乐消遣。然而,部分作品为博眼球,充斥低俗擦边、暴力复仇、拜金炫富等不良内容,甚至将少年儿童群体熟悉的动画形象进行恶搞改编,严重侵蚀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面对乱象,国家广电总局果断出手,不仅是对行业乱象的强力纠偏,更是对未成年人“精神食粮”的及时守护。
依据传播学中的涵化理论,大众媒介所展示的“象征性现实”乃至“虚拟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有着显著影响。由于媒介传播内容的价值倾向性,人们在头脑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会出现偏差。于未成年人而言,涵化理论所揭示的这种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当大量充斥着不良信息的网络微短剧、短视频占据青少年的大脑时,他们所感知的“现实”便可能与客观现实产生严重偏离,长此以往,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可能被潜移默化地、不同程度地扭曲乃至“重塑”,如认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用暴力解决问题‘很酷’”等,这类观念的滋生正是其接触的不良网络信息长期“涵化”的结果。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议题,能够影响公众关注哪些议题以及讨论这些议题的先后顺序。在网络微短剧、短视频领域,平台算法、热门榜单实际上扮演了“议程设置者”的角色。它们将某些低俗、猎奇的微短剧、短视频推上热搜,推到一个个具象的未成年人面前,使其成为部分青少年关注的焦点、热议的话题,通过捕捉未成年人的注意力进而影响其价值观念。
一个令人忧心的现实是:网络微短剧、短视频近几年发展迅猛,市场规模急速扩张,然而相应的监管体系和行业规范却未及时跟进。部分平台出于“流量为王”“利益至上”思维,在内容审核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依靠算法推荐技术,为一些含有不良信息的作品持续精准引流。同时,相关法律法规遭遇“执行难”,例如在用户付费环节,由于缺乏细化规范,胡乱定价、退费难等问题亟待重视与解决。
不过从宏观层面而言,我国已构建起相对完备的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法律体系。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明确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的特点,设置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此外,国务院于2023年颁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进一步细化了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措施。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此次国家广电总局开展的不良网络传播专项治理行动,直指行业痛点重拳出击,是对现有法律法规的有力执行,有助于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网络“晴空”。
监管部门明确要求网络视听平台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对发现的违规网络微短剧及时上报,并汇总纳入“黑名单”,并向全行业通报,督导全网平台及时下架,推动共同参与治理;同时,督促平台严格落实先审后播制度,对可能引发未成年人模仿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极端情绪的内容,在展示前进行显著提示。这些前置措施旨在倒逼平台完善内部审核机制,强化内容把关,可谓切中肯綮。
避免未成年人的“精神空间”被污染、守护好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平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此次国家广电总局启动的专项治理行动,无疑是一个好的开端,让我们看到了进一步打造网络“清朗”空间的意见共识与铿锵脚步。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2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