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涵和时代价值,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路径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县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两山”理念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涵和时代价值,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路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深刻理解“两山”理念的哲学内涵。“两山”理念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统一关系,揭示了优质生态环境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中国化表达。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如果人破坏了自然,就是破坏自己的根基。“绿水青山”是自然之美,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两山”理念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一理念否定了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增长的发展模式,超越了传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元对立的观念,提出了一种更为系统、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强调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转型。马克思生态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从社会整体发展历史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两山”理念坚持历史发展的眼光,从中国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社会结构等实际出发,强调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实践智慧。同时,“两山”理念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儒家讲“天人合一”,道家讲“道法自然”,都主张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不可妄加扰动。“两山”理念强调生态与经济的统一,反对掠夺式开发,延续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自然伦理观,体现了中华文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哲学智慧。
推动“两山”理念的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逐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支撑和行动指南。在国家治理层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两山”理念全面纳入生态文明系统治理框架,推动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实践体系。在制度设计上,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等制度,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两山”理念推动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形成,自2015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确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两山”理念引导地方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新型业态不断兴起。以生态资源为核心的绿色金融体系也逐渐成熟,绿色信贷、碳交易市场初具规模,提升了生态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以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典型代表,安吉余村从一个靠采石和水泥的小村庄,转变为以生态旅游、乡村民宿为主导的“绿富美”典范,实现了“两山”理念的成功转化。类似案例也出现在福建三明、江西井冈山、贵州黔南等地,生态保护和绿色产业融合发展,激活了这些地方的乡村振兴新动能。
彰显“两山”理念的时代价值。“两山”理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生态制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基础。我国逐步建立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等,从制度层面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持续性。“两山”理念打破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依赖,引导社会各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从城市到乡村,从工业到农业,从生产到消费,绿色成为主旋律。绿色建筑、绿色采购、绿色信贷等正在成为主流趋势,反映出“两山”理念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的牵引力。“两山”理念强调生态资源的价值化利用,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使生态保护本身成为发展优势。通过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绿色制造等路径,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了生态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为后发区域探索出新的发展方向。“两山”理念已经是一种发展理念,并成为一种社会共识。随着该理念深入人心,全民生态文明素养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从环境保护意识、资源节约观念到绿色生活方式实践的整体转变,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6年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两山”理念被广泛传播。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生态危机加剧的背景下,“两山”理念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两山”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旗帜,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深刻地揭示了自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逻辑,厘清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脉络,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范式。
面向未来,我们应继续坚持“两山”理念,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科技与生态融合创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唯有如此,才能使“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在新时代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新篇章。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3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