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深化“十五五”时期人才培养和评价改革

发布时间:2025-11-13 作者:孙彦玲 孙锐 来源:中国教育报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论·教育篇·

  我国多年的改革实践表明,教育、科技、人才相关部门亟待打破部门壁垒,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引导下,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这既是现实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强国建设的战略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考虑、整体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进一步明确,“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为未来五年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指明方向。世界发展历史经验表明,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的形成是同频共振的,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发动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带动更大力度的教育投入和人才创新支持。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着创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度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亟待打通、人才创新活力尚需充分释放、多个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存在“卡脖子”难题、原始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仍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我国多年的改革实践表明,教育、科技、人才相关部门亟待打破部门壁垒,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引导下,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这既是现实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强国建设的战略抉择。

  1

  一体推进教育科学人才发展,明确实施路径

  《建议》首次明确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实施路径,强调“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统筹、评价联动”,构建从目标设计、过程推进到评估考核的工作链条,确保三者在重点环节相互衔接、协同联动。为此,建议做到以下方面:

  首先,在规划设计阶段,突出跨部门协同对接的前瞻性。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主管部门常态化协作机制,同步编制发展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推动人才发展规划精准对接科技重大任务和产业需求,教育资源布局主动适配人才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需求,从顶层设计避免各自为战,确保同向发力。同时,主动对接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强化跨地区、跨领域、跨部门人才协同协作,推动人才资源与战略需求精准匹配,加速形成人才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其次,在具体实施阶段,强化政策与资源的统筹整合。针对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人才培育等关键领域,打通政策壁垒、形成支持合力,避免政策冲突或重复支持。统筹财政资金、科研平台、师资力量等核心资源,建立跨领域资源共享机制,推动高校科研平台向企业开放、企业创新需求融入高校课程,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最后,在考核评估阶段,构建一体化联动评估体系。将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的创新攻关成效、人才的成果转化贡献纳入统一评估框架,建立评估指标互认、结果互用机制,通过闭环评估优化工作举措,确保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良性互动、持续升级。

  2

  聚焦人才自主培养,加强协同育人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并多次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我国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表明,解决“卡脖子”问题、突破“从0到1”技术难题,不仅要投资于“物”,更要投资于“人”。

  首先,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校准育人目标。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重要根源在于市场需求传导机制不畅,院校学科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国家战略布局、科技发展前沿、产业创新实践尚存在脱节处。人才培养既要面向长远战略布局,做好基础学科领域人才储备,又要满足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加强急需学科专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人才布局。为此,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院校人才培养标准与职业标准、产业人才评价标准等的衔接,提高院校培养人才与产业需求适配率。建立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人才分类系统及统计调查制度,形成基于职业类别的人才数据统计、产业人才供求监测体系。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赋予高校更大自主权,定期发布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健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的灵活响应机制。

  其次,多元主体协同,拓展育人载体。人才培养尤其是非基础研究领域人才培养不能仅靠哪一家“单打独斗”,需要构建科研机构、各类创新平台、产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国家及省级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力量和重大科技项目的人才培育功能。搭建产业人才开发协作平台,建立政府、产业、院校联动机制,推动师资、教材、培养方案协同开发。支持战略性新兴领域领军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发前沿课程,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要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等平台,探索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新路径。要改革高校院所人事管理制度,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交流制度通道,鼓励产业领域优秀人才参与院校人才培养。

  最后,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双向赋能。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目的的自主创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场景,自主培养的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原动力。我国的航天领域通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项目,培养出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突破。为此,要从国家战略需求中凝练重大科技问题,将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练兵场”,对项目资深专家设置人才培养任务指标。在重点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建设项目中强化青年创新人才开发任务,将其纳入考核指标。推广“清华姚班”经验,允许学生参与企业研发或重大科研项目,打通高潜力青少年的中小学、大学贯通渠道,鼓励更多“奇才”、“怪才”、“偏才”脱颖而出。

  强调人才自主培养,绝不意味着自我隔绝。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其核心要义在于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对外开放。为此,要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积极推动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改革试点,健全企事业单位、法定机构聘用外籍人员管理制度,稳步扩大人才领域制度型开放。创建“高精专尖”新型科研机构,引育世界优秀人才,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

  3

  拓展“三评”改革内涵,强化评价联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收入分配改革”。这些重要论述和部署,为人才评价工作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在推进人才评价改革。2018年,围绕解决科研项目评审管理、科技人才评价、科研机构评估中的突出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当前,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评价改革也要同步升级,不仅将高校、职业院校等各类教育机构纳入进来,拓宽覆盖范围,更要在改革深度上不断掘进,在制度、项目、人才个体等多个层面,加强教育、科技、人才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从根本上破除“四唯”人才评价的困境。

  首先,推动评价目标相互统一、有效衔接。以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统领,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统筹处理好科技项目评估等之间的关系。避免将针对机构、科创平台的评估指标,简化分解为科研人员的聘期考核指标、职称评价指标。科创平台与依托单位之间评价目标合理衔接,避免出现高校考核看顶刊论文、重点实验室评估看关键技术突破或行业支撑作用的错位。

  其次,坚持分层分类,促进核心评价体系协同互融。结合不同评价主体的功能定位和核心使命,建立差异化、互融性的评价指标框架,实现“评得准、评得实”。一方面,指标设计突出“功能适配”。例如,建立对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差异化评估体系,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丰富科技项目、人才项目的评审内容,将技术方案、行业标准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改变传统论文、报告等单一评价。另一方面,强化评价指标“双向互融”。例如,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关联青年人才培养数量、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质量等“人才培育指标”,从根源上解决“高校看论文、平台看技术”的评价脱节问题。

  最后,探索“一评多用”,提高评价结果应用效能。要建立教育、科技、人才领域评价结果信息共享平台,打通科技项目评审、科创平台评估、高校学科评估、人才评价之间的信息壁垒,减少重复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实施差异化支持政策,对评价优秀的高校、平台和人才,在科研经费分配、重大项目立项、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育名额等方面给予倾斜。将评价结果与激励机制绑定,同时,建立与评价结果相衔接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

  (作者均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锐系该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3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