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构建学生“心灵家园”

发布时间:2025-11-13 作者:蔡京华 王萍 张晓彤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优化校园基础设施、安全设施等物理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这要求学校主动作为、精准施策,建设“慧玩乐学”的良好校园支持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慧玩乐学”,即“智慧地玩、快乐地学”,旨在打造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突破时空壁垒的校园支持性环境。这一理念深刻体现了坚守儿童立场的哲学内核。深度再造校园环境和课程生态,探索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支持性“心灵家园”,为赋能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遵循身心规律,夯实健康基石。身心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构建适配6—12岁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环境至关重要。其一,实施学段差异化作息制度。依据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体力、注意力特点,科学定制专属作息表,精准匹配发展需求,有效避免低年级过早疲劳或高年级活动不足问题,保障学习效能。其二,打造动态活力空间体系。充分规划利用课间一刻钟、大课间、体育课和阳光体育活动时段,科学设计活动空间和活动课程,确保学生获得充足身体锻炼,有效释放课堂累积压力,为后续学习注入充沛生理能量。

  营造情感空间,构筑心灵港湾。安全、包容、可归属的空间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学校可利用非正式角落,如教学楼转角、走廊尽头等,打造兼具私密安全感与开放包容性的情感支持空间,如“心灵驿站”、“悦读书吧”、“创意涂鸦角”等。以小帐篷形式的“心灵驿站”为例,其半封闭的物理结构营造出强烈的“专属感”和心理安全感,成为学生调节情绪、缓解焦虑的避风港。同时,此类空间被赋予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的包容性文化内涵,营造无差别接纳的温暖氛围。配套实施如“空间管理员”制度,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主题并主导空间使用,赋予其空间主导权和价值感。物理空间的“角落”由此转化为学生卸下心防、自由表达、建立积极联结的“心灵港湾”。

  激发内生动力,赋能探索实践。激发源于好奇和兴趣的内在学习动力,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升心理韧性的核心,关键在于构建支持深度探索和个性化实践的游戏化学习生态。学校应提供丰富多元的资源平台和开放自由的选择空间,如设立“创意工坊”材料库,支持学生随时将构想转化为实践成果;打造“泛在阅读”环境,允许学生依据兴趣自由选读,享受沉浸式阅读乐趣;预留灵活时段和区域,赋予学生自发组织游戏和活动的充分自主权。这些以兴趣为起点、资源为支撑、探索实践为路径的模式,不仅让学生体验主动发现的乐趣,更在真实情境中有效锤炼了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执行力,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培育积极关系,涵养健康心理。积极健康的同伴关系和情绪体验,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沃土。学校需系统营造促进互动合作、建立深厚情谊的社群环境。首先,依托兴趣社群和主题性集体活动,创造深度交流和联结的机会,满足学生社交归属需求,自然发展社交情感技能,获得同伴支持。其次,建立多元正向评价和认可机制,在兴趣活动中关注并公开赞赏表现突出者,尤其是学业表现不突出但在特定领域有闪光点的学生,强化其非学业价值认同,显著提升社交自信和积极情绪。最后,系统提供科学有效的情绪调节和压力释放途径,通过规律性体育活动释放学生生理压力,引导学生参与兴趣活动获得愉悦体验,创造成功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等,形成积极情绪培育和同伴支持互促的良性循环。

  “慧玩乐学”校园环境建设核心是构建一个多维立体、深度浸润的支持性“心灵家园”。它既提供安全私密的情感庇护所,也搭建开放包容的互动大舞台;既点燃智慧探索的热情,更守护情感归属的温暖。在这一环境中,学生不仅习得知识技能,更在安全、自由、被尊重、被赋能的氛围中,建立起坚实的自我认同、积极的同伴信任以及对世界的持久热爱,为终身发展筑牢温暖而强大的心灵基石。

  (作者单位:北京小学红山分校,蔡京华系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慧玩乐学’课内、课后一体化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CDBA23073]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3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