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技炫青春 能创未来

——写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总决赛举行之际

发布时间:2025-11-14 作者:本报记者 欧媚 来源:中国教育报

  津门秋意浓,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11月14日,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总决赛将在天津举行,一场与世界对话的技能盛宴、青春盛宴如约而至。

  从“全国赛”到“世界赛”,这背后是中国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自信,也是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的行动。

  技能比拼的国际擂台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面升级为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搭建起了世界青年学子技能交流的平台。

  升级之后,大赛规模空前。去年共有74个国家的2.9万余名选手参赛,40多个国家的教育部部长及驻华大使等1400余人现场观摩冠军总决赛。今年参赛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球76个国家的3.3万余名选手同台竞技,展示青春风采。

  电烙铁精准落在纤细的传感器线路上,瞬间升起一缕青烟,团队成员屏息凝神,专注在自己设计的智能单元上……这是今年9月在大赛东南亚赛区的紧张一幕。

  今年,大赛首次走出国门,在东南亚、中亚、非洲、欧洲设置4个海外赛区,来自19个国家、153支队伍的437名选手参加11个赛道比赛,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技能热潮”。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今年大赛把整套赛制搬到国外,由中国牵头,为世界各国青年技能人才搭建起“家门口的世界擂台”。各国青年在同一赛场切磋精湛技艺、展示风采,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全球产业高质量发展储备高技能人才。

  综合育人的实践课堂

  机械的敲击声、婴儿的啼哭声、乡间的蛙鸣声……2024年大赛冠军总决赛现场,技能比拼的各类背景音交织成一首动听的技能交响曲。现场不仅有核心技能的操作,还有选手的精彩解说,让世界看到技能人才不仅干得好,也能说得好,充分展现了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

  虽然都是技能比拼,但与世界技能大赛主要面向生产一线岗位的定位不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更强调教育属性,符合教育教学和人才成长规律,突出综合育人功能。

  这背后是大赛在赛道设计、比赛内容、比赛形式等方面的全面优化升级。大赛提出“三个自主”,选手根据赛道设置,结合专业要求,自主确定参赛项目名称、自主设计项目内容、自主选择参赛设备,更加凸显育人成效和学生综合素质。

  “以前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都是按照统一流程进行,现在选手不仅要具备过硬技能,还要有很强的表达意识、合作意识,更加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崔德明说。

  今年大赛延续团体赛形式和“操作+讲解”的同步展示模式,考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推动学校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赋能产业发展的对接平台

  还原真场景、解决真问题、展示真技能,使比赛内容更加贴近产业实际需求,是大赛的核心原则和追求。

  回顾2024年大赛的冠军总决赛,入围的项目都是源于生产一线的真实项目,并且真实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现场还有国内行业领军企业、技能大师从产业需求端出发,审视评价项目的创新性和人才培养的成效,给出精彩点评。大赛的多位优秀参赛选手与行业领军企业签署就业协议,实现了从赛场到职场的直通对接。

  通过大赛,企业的“痛点”成为比赛的“赛点”,比赛的“方案”转化为生产的“答案”,优秀选手现场获得录用通知,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今年大赛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综合考虑国家产业发展方向、重点行业、民生福祉密切相关产业和生产实践需要,充分对接行业、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重新设置了42个赛道,强化了赛道的产业特色。为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今年还创新设置了人工智能赛道。

  世界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全新桥梁

  近年来,“职教出海”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生力军,“职教出海”正成为大赛的新亮点。

  “大赛将中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带到非洲,让我们的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雅克松说。

  “技能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大赛搭建起全球职业教育界交流分享的全新平台。”在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耿洁看来,备赛和比赛过程中的交流与切磋,在更深层次上将中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机制与世界交流共享。

  “技炫青春、能创未来”,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总决赛的战鼓即将擂响,这场汇聚全球青年匠心与梦想的盛会必将点亮更多青年的多彩人生,为全球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本报天津11月13日电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4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