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市域统筹破局——

教育资源“动”起来优起来

发布时间:2025-11-21 作者:杭永宝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建立‘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这既是破解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抓手,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市县作为基础教育管理的“主阵地”,市级统筹能力不足、县级执行效能不均、资源配置与人口变化脱节等问题,成为制约政策落地的核心梗阻。因此,从“联动统整、互动统领、连动统筹”三方面探索实践,既是对“市县结合”核心要义的精准把握,更是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必然选择。

  联动统整:以数据协同破“信息壁垒”

  首先,建强统一数据平台,打破“条块分割”。由市级政府牵头,整合市县(区)教育、公安、卫健、自然资源等部门现有信息系统,打通数据接口、统一统计标准,构建“覆盖全域、实时更新、共享共用”的基础教育数据网络平台,实现学龄人口数量、分布、健康状况、流动趋势等信息“一网通查”,从源头解决“数据孤岛”问题。

  其次,明确分工协同采集,确保“数据精准”。市级发改部门牵头定框架,联合编办、教育、财政等多部门,明确各学段学龄人口信息采集的核心指标与功能需求;市级教育部门牵头抓落实,联合市县(区)两级相关部门,细化指标设置、规范采集流程,确保数据“真、准、全”,为后续预测分析奠定基础。

  最后,强化预测预警应用,实现“提前布局”。市级发改、教育部门依托统一平台,运用数理统计模型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定期编制数据报告,及时报送决策部门,让资源配置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判”。

  互动统领:以布局优化破“供需失衡”

  当前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存在“重建设轻统筹、重数量轻质量”问题,部分地区学校布局与人口变化脱节、优质资源集中于城区、乡村与薄弱学校资源短缺。破解这一难题,需以“市县互动、统筹布局”为核心,推动资源配置与人口需求、区域发展相适配。

  一方面,统筹空间布局规划,实现“精准布点”。依据学龄人口监测预警报告,由市级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会同教育部门,联合县(区)政府,按照“多规融合、就近入学、适度超前”原则,编制市县(区)两级学校及幼儿园空间布局专项规划,明确新建、改扩建学校的数量、位置、规模,重点补齐人口导入区、城乡接合部、乡村地区的资源短板,避免“学位过剩”与“入学难”并存。

  另一方面,统筹资源动态调配,实现“高效供给”。市级教育部门牵头,联合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及县(区)政府,基于布局规划和资源短缺情况,制定教育资源短缺动态统筹调配方案,建立“师资、经费、设施”三位一体的调配机制——通过跨区域师资流动、专项经费倾斜、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推动优质资源向薄弱地区辐射;同时将规划落实、方案执行纳入市县年度考核,压实县(区)主体责任,确保“规划落地、项目见效”。

  连动统筹:以权责明晰破“治理梗阻”

  “市县结合”的核心是理顺权责关系,当前部分地区存在市级统筹“越位”或“缺位”、县级执行“乏力”或“错位”的问题,尤其是各学段管理体制不清晰、教师资源配置固化,制约了教育治理效能。破解这一难题,需坚持“因地制宜、权责对等”,科学划分市县行政管理职能,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优化各学段管理体制,做到“分学段施策、市县各尽其责”。巩固“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市级政府加强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和督导评估;县级政府全面落实就近免试入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等职责。老城区小学保留区属管理,强化区级统筹能力,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中教育坚持“实事求是、趋利避害”,避免“一刀切”下放管理权限。常州市将老城区大部分初中保留市直管,既强化了经费和资源保障,又通过集团化办学带动整体质量提升,这种“市级统筹优质资源、区级协同管理”的模式,值得借鉴。高中教育实行“市级统筹为主、县管为辅”,强化市级对优质高中的管理和辐射能力;县级高中在市级指导和招生政策调控下,保持“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助力“县中振兴”。

  深化教师资源配置改革,实现“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深化“县管校聘”:在全市统筹建立教师编制周转池的基础上,打破县(区)域内教师与学校的固定隶属关系,建立教师竞聘上岗、定期轮岗机制,推动优质师资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有效缓解师资短缺情况,提升区域师资配置均衡度。

  (作者系特约国家督学、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原局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1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