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

发布时间:2025-11-25 作者:李进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海南自贸港封关在即,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不仅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提升海南居民素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有效积蓄发展动能,把海南自贸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的有力支撑。

  对标自贸港建设的高标准要求,海南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进程中,仍存在若干结构性、机制性短板,亟待系统梳理与重点突破。

  一是教育资源供给的“不均衡”与“不适配”并存。当前,海南教育资源在城乡与区域间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中部山区及偏远乡村在优质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等方面匮乏,与沿海城市地区形成明显的“数字鸿沟”。与此同时,教育供给与自贸港“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及产业升级需求适配度不高。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主导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需求迫切,但与之相匹配的灵活、精准、高效的终身教育供给体系尚未形成,导致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和质量难以满足产业迭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是学习“立交桥”尚未真正贯通,体制机制壁垒犹存。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引擎在于建立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机制。目前,全国已有超过30个省(区、市)开展学分银行建设实践,而海南省学分银行仍处于探索阶段。统筹层级偏低,协调力度不足——现有探索主要依托海南开放大学推进,缺乏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强力统筹。标准体系缺位,互联互通受阻——全省统一的资历框架和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尚未建立,导致各类教育形态、培训项目产生的学习成果难以量化、比对与互认。各方参与动力不足,学习成果价值难以彰显——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参与学分互认的内生动力不强,社会用人体系对非学历学习成果的认可度有限,挫伤了社会成员参与终身学习的积极性与获得感。

  三是数字化平台的“整合困境”与“服务精度不足”。数字化是实现终身教育泛在可及的关键支撑,但现有平台建设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各级各类教育平台、省级政务数据平台、人社部门职业技能培训系统之间互联互通不足,资源分散割裂,难以形成集成集约效应,学习者面临“多头找、重复注册”等困境。另一方面,平台服务模式较为粗放,大多停留在资源的简单聚合与呈现,无法适应学习者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制约了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与用户的学习体验。

  破解上述难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推出创新务实之举。

  强化顶层设计与系统集成,构建协同治理新格局。建议在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框架下,强化省级层面的统筹协调。探索建立由省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动的“海南省学习型社会建设领导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形成政策合力。同时,积极推动《海南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地方立法进程,从法治层面明确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及学习者的权责,为省级终身教育学习平台、学分银行建设及资源共建共享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实现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推动供给精准化与模式创新,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一是高位推动“海南终身教育智慧学习港”建设,打造全省统一、数据驱动、互联互通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一人一档”的数字画像,并重点引进和自主建设一批契合自贸港需求的“特色金课”与“微专业”。二是推动教育资源向基层和特定群体倾斜。构建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终身学习服务实体网络,确保教育公平。三是深化“引企入教”,与重点园区、主导行业龙头共建一批特色产业学院,推广“订单式”“项目制”培养,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个人成长的无缝对接。

  深化数字赋能与生态构建,激活学习成果转换价值。依托全省统一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开发智能化的学习导航与推荐系统,依据学习者的数字档案与职业规划,自动生成并动态优化学习路径,推送适配的学习资源,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服务。同时,积极培育开放、共享的数字资源生态,鼓励高校、企业、社会机构通过平台贡献资源,建立基于学习时长、成果认证的用户激励与信用体系,将平台从一个静态的“资源仓库”转变为一个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学习生态圈”,最终实现终身教育的泛在可及与智慧精准。

  海南自贸港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关乎长远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必须发扬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精神,通过制度创新、供给优化与数字赋能等抓手,系统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构建一个与中国特色自贸港相匹配、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贡献“海南经验”与“自贸港方案”。

  (作者系海南开放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5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