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帮助学生重建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影响力才真正展现出来。”
——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
在18世纪后半叶,欧洲出现了由校园、课程、教材、职业教师、课堂教学、考试等主要元素组成的现代意义上的学校。这一变化被称之为“第一次教育革命”。而现在,如同美国教育学家施瓦布所言:“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路”,新的教育发展需求正考验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眼中,如果教育可以从以“传授知识”为起点走向以“解决问题”为起点,那么“第二次教育革命”便将成为可能。而且,这将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这场变革中,信息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6大保障措施之一,全国各地均在积极部署和落实。
“但是,在很多课堂中,教师仅仅使用计算机、使用信息技术来传递知识,这不应该是信息技术的最佳使用模式。”9月16日至18日,在“聚焦教育变革——2011中国教育信息化峰会”上,张卓玉先生表示。
微机教室不能只针对老师
“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一个是教学的重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另一个便是教育模式的重建。”张卓玉先生认为。
其实,十几年来,国内很多地区对于加强当地基础教育信息化做了大量的工作。许多学校都拥有漂亮的微机教室。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往往只针对老师:帮助老师用信息化的手段备课、教研。多媒体电脑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在使用。对于广大的学生来说,多媒体、信息化技术只是一门课程。
“这样一来,信息技术反而制约了教学改革。因为它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张卓玉表示。
在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资源被老师垄断,学生自主学习、平等交流的机会很少,主要任务就是听课、做题。如果信息技术只是被用来帮助老师向学生灌注知识,其实只是助长了落后教学模式的发展。
“只有帮助学生重建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影响力才真正展现出来。”张卓玉说。
信息技术的最佳使用模式
在张卓玉看来,与旧模式相比,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有三点转变。第一,教学的重点从教师如何教走向学生如何学;第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记忆理解型的学习,走向体验、探究型的学习;第三,学生从计划性的发展,走向个性化、自主性的发展。
以英特尔公司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为例,在新模式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笔记本学习,无论课堂内外、在家、还是图书馆都可以共享全球的学习资源;家长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性被大大加强;孩子们的学习轨迹有清晰的记录,能方便教师和家长进行补救教学和差别教学、辅导。
这种教育模式的改变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需要网络资源可以支持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过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依靠教材的预习和温习。现在,则需要大量的课前自主学习,并需要在网络上可以找到大量的学习资料。
第二,需要信息技术可以支持到学生的虚拟科学探究,例如各种虚拟的实验。
第三,要求网络平台可以支持师生、生生间的跨班、跨校交流。
第四,要求多媒体技术可以支持学生的课堂展示活动。多媒体技术不能只是老师在用,同学也应该有这样的机会。
最后,除了产品外,还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综合的问题解决方案。
在山西省,教育改革从2005年开始,发展到目前,约有600多所初中以及50多所高中已经全部走入数字化教学新模式。通过先进教育模式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很多学校都取得了不俗的教学成绩,教育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