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构建“三元师资”体系、深化三级实践平台效能、完善全链条质量监控,将“双导师带徒、学做一体化”的理念落到实处,让实践教学真正成为技能人才成长的孵化器。
三元师资破壁垒:从讲台到车间的能力闭环
“以前教可编程控制器,我只会按课本讲步骤。现在我能结合自动化产线实际应用来教,学生学习更有兴趣,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点”,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教师黄富高说。这一变化,源于学校构建的“专业教师+企业技师+劳模工匠”三元师资体系。
“教师不能只懂教学,还要懂生产;技师不能只懂操作,还要懂教学。”学校师资建设负责人介绍,学校建立了双向流动机制:每学期安排专业教师到广西天山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山电子”)挂职60天以上,参与产线优化、设备维护等实战,将产线瓶颈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黄富高就曾将企业“多批次订单切换效率低”的难题,设计成了学生的综合实训项目。
与此同时,企业技师则要经历“讲台转型”培训。天山电子工程师李远在给学生授课时,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经过学校组织的教学话术设计、知识点拆解等培训后,他将实操经验拆解成“识别问题—分析原因—规范操作”三步教学法,他总结的“液晶屏焊接3大易错点”成了学生最爱听的课程内容。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双导师教学团队,在2024年、2025年连续两年参加广西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课堂教学赛项,均荣获三等奖。
团队工程师李远、陈佩芸深有感触地表示,“从未想过自己能走上讲台,更没想到还能在省级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这段经历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教师职业的责任与光荣。”
天山电子工程师李远在课堂上给学生授课
更具特色的是“劳模工匠驻校”机制。学校邀请6名市级以上劳模、4名本地工匠走进校园,成立“劳模/工匠工作室”,不仅手把手教学生“毫米级焊接”技巧,更通过讲述亲身经历,传递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这种“技艺+精神”的双重传承,让双师型团队既有技术高度,更有精神厚度。
三级平台练真功:从单点技能到综合素养的阶梯跃升
“在教学产线练了3周电阻焊接,到教学车间才发现,光焊得好没用,还要懂怎么和前道贴片工序衔接。”2024级学生梁宇的实训经历,道出了学校三级实践平台的进阶逻辑。
学校与天山电子共建的“教学产线+教学车间+教学工厂”三级实践平台,不是简单的设备堆砌,而是按“单一技能—关联岗位—综合职业”的成长规律设计的。
教学产线聚焦单点突破,学生在这里通过电阻识别、基础焊接等专项训练,在“操作—检验—总结”的闭环中夯实基本功,考核达标才能进入下一级;教学车间侧重岗位协同,模拟天山电子“贴片—焊接—初检”的连贯流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岗,既要做好自己的工序,还要考虑上道来料和下道需求,梁宇就曾因“焊接速度快但没留检测空间”被小组“投诉”,这让他深刻理解了岗位衔接的重要性。
教学工厂则是实战淬炼,学生以“多能工”身份参与天山电子分厂的真实生产工作中,从“产线瓶颈优化”到“紧急订单插单”,面对的都是企业每天要解决的实际问题。2024年,由学生团队提出的贴片工序物料摆放优化方案,帮助车间提升了5%的生产效率,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级平台就像技能成长的阶梯,每一步都踩在企业需求的节点上。”天山电子生产部经理表示,这些来自学校的学生不仅会操作,更懂流程、通管理,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学生在后段背光生产线焊接岗位进行焊接工作
质量监控保长效:从教得好到用得好的全链条追踪
“上周学生的焊接合格率不足,学生反馈自动化产线课程太难,下周请企业工程师来作专题辅导。”在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例会上,这种基于数据的动态调整已成常态。这背后,是“过程监控+成果反馈+质量跟踪”的三段式质量保障机制在发挥作用。
过程监控中,教师与企业技师组成双导师,实时记录学生的实操表现和协作能力,通过“技能成长档案”精准画像,帮助学生提高相应技能。一名学生因质检标准掌握不牢,被双导师重点安排参与天山电子的质检项目实训,1个月后其质检准确率提升至98%。
成果反馈则以技能竞赛、项目质量为导向。2025年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生斩获电子项目金奖,但团队在复盘时发现,学生的“综合项目训练不足”,随即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定制化车载导航屏全流程生产”项目的训练时长。
更具特色的是质量跟踪机制,学校联合天山电子建立学生“职场表现数据库”,追踪其就业稳定性、岗位晋升速度等指标。数据显示,有的学生在毕业后直接参与组长岗位工作,这一数据反向推动学校在教学中增加“生产调度”“团队管理”等内容。
优秀毕业生莫元宏正在上市企业自动生产线排查产线故障
“质量监控不是为了挑错,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培养环节都对准‘企业用得好’这个目标”,学校教学督导室负责人说。从“三元师资”锻造育人队伍,到“三级平台”搭建成长阶梯,再到“全链条监控”保障培养质量,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正在书写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